本文是系列報道的第二篇《向高端化進軍 市場真的接受自主豪車嗎?》,前文《向高端化進軍 自主品牌真的準備好了嗎?》[鏈接]提到,繼奇瑞的觀致之后,吉利、長城在近期陸續推出高端化品牌LYNK&CO和WEY,在前文中,我分析了自主品牌是否為進軍高端市場做好準備,雖然結果并不理想,但新品牌已發布,還是要往前走。本文我想討論下,這些品牌來了,市場是否準備好了接受中國車企推出的高端產品?換句話說,有多少人會愿意掏腰包買WEY W01們?
中國品牌首款豪華SUV 定多少錢你愿意買?
01 研發豪車的成本投入比研發手機的少一大截 憑什么信你?
不滿足于停留在15萬元內市場區間生存,向高端發起沖擊是自主品牌向上的內需因素,但說白了,這和一個消費者有什么關系呢?過去,消費者愿意為自主品牌買單,因為可以享受高性價比的產品。到目前為止,自主品牌吸引消費者的還是配置豐富,性價比高,哪怕設計得到認可,但價格定高了肯定無法直面合資產品的競爭。一旦高端化,價格優勢消失,消費者仍會像合資甚至進口車傾斜。
誠然,國貨當自強,中國人情感上更希望支持自主品牌,所以我們常看到好多好多的網友贊賞自主品牌的進步,這是好事。但是,從網絡助威到實際掏腰包中間要打多少個折扣?我不能為了體現“愛國”,三天兩頭跑修車房呀,就算我愿意,那也得我付得起修車費和花得起時間,生活還是挺現實的。
長城:花100億元 創建了一個全新的豪華車品牌+2臺概念車
華為:2014年研發投入400億元
目前看來,真正做到讓消費者甘愿購買,為之自豪的自主品牌,是華為。據報道,華為2016年第一季度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將近60%,穩坐全球第三,直逼蘋果和三星。背后是近30年的在技術上的積累,華為每年的科研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高達10%甚至更多,如2014年其科研經費為400億元。華為在手機領域擁有的核心專利數量遠超蘋果和三星,今年5月華為起訴三星侵犯其知識產權,被網友戲稱為“手撕”三星。
都說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一臺售價幾百到幾千元的手機,它的零配件大概在100個左右,善且如此。更何況售價動輒數萬乃至幾十萬的汽車,要知道一輛汽車的零配件不包括螺絲螺帽都有7000個以上。相比之下,在過去4年,長城為了創建WEY品牌,投入的資金僅100億元,還搞出來兩臺概念車。(難道是你們比較會控制成本?)
跑題了,汽車行業來說,傳祺、長安、吉利、長城也不同程度地做到了消費者愿買,也僅限于國內市場。想要消費者接受這些企業創辦的高端品牌推出的全新高端產品,并為它們掏更多的錢,需要一個漫長的教育和轉變過程。
W01的內部 除了看上去不錯的用料 并沒打造出豪華感
02 去日本買馬桶蓋怎么了?有本事你做出點好東西來呀
隨著80后/90后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中國消費的趨勢在發生變化, 吃過苦的老一輩過慣了樸素生活,新生派們更注重消費帶來的體驗和品質。經濟學家吳曉波認為,未來中國是80后/90后為主的消費市場,且目前有大概1.5億人口是中產階級,他們非常注重生活品質,會跑到日本買馬桶蓋,吹風機和電飯煲等生活用品,希望能花錢享受更好的品質。
在國際上小有名氣的先鋒藝術家趙趙最新的展藝術展中,有一件叫《西裝》的作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它反映的大概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家庭消費觀的矛盾。故事得從2015年初說起,趙趙帶著剛到北京不久的父母逛商場,準備為即將到來的美國添置幾件衣服,在連卡費百貨,趙趙看中了一件奢侈品牌西裝,他讓二老猜價格,父親猶豫之下猜三四千,結果該西裝價格牌寫99,999元。剛從新疆一所高校退休的父親表示無法理解,甚至為這個價格感到憤慨,他一輩子吃苦耐勞,勤勤懇懇,如今退休工資才5000元左右,買這樣一件西裝,對他來說基本上得“不吃不喝兩年”。而趙趙不顧父親的反對,買下了這件西裝,為了這件西裝,幾乎了一場家庭戰。
故事的后來,是趙趙的母親,從事了一輩子服裝行業的大媽,拿著兒子給的三千元經費走訪北京各大布料市場,親自監工模仿趙趙那件價值10萬元的西裝做出一件“贗品”。趙趙的父親,則在兒子的建議下,將自己的憤慨寫成一篇長達萬字的“檄文”。最后,連同那件“天價正品”西裝,三件物品組成了《西裝》這件藝術展品。參展的年輕人當然會去分辨“真假”西裝,在一些有精品消費經驗的年輕人眼里,“假貨一眼就能看出來”,憑借的是扣子和扣眼這樣的細節。正是隱含著兩代人消費觀不同,《西裝》被不少專欄作家選為題材。
花了一點篇幅簡單講了一個看上去無關緊要的故事,我想證明的是新生代主流消費者在花錢這件事上的轉變。一件西裝如是,汽車這樣的”三大件“又怎么會馬虎做出選擇?就算所有零部件供應商都一樣,品質都一樣,裝配工藝有所差別,在未來也大有可能影響產品的銷路,這么說會不會太夸張?總之,對剛進入體系化發展的自主品牌而言,如何做到滿足新生代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是一個挑戰。
特地跑到歐洲發布的LYNK&CO 01概念車 挺漂亮的
但怎么似曾相識?神有點兒像保時捷 是以此來打造高端感嗎?
03 趨勢:放棄大牌奢品投奔消費體驗 或成自主向上發展契機
不過,新的消費趨勢也不全是壞的,與過去人們的購車習慣有所不同,80后/90后年輕消費者成長過程已接觸到父輩的汽車,同時得益于生長在互聯網信息爆發時代,他們更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汽車產品,消費同樣會向理性化轉變。未來,只要產品足好,營銷到位,提供給到消費者滿意的消費體驗,新品牌同樣有機會。
過去,突然富起來的中國人喜歡貼大牌,而新生代已不再崇尚大牌,而是更注重產品本身的品質,以及購買商品帶來的體驗是否有足夠的價值感。據貝恩咨詢《2014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當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1%。其中男裝跌10%,腕表跌13%。而到了2015年第一季度,數據是這樣的Prada大中華區銷量下跌4.1%,在中國門店數量33家,相比2014年的49家減少33%。對此,經濟學家郎咸平評價:“由品牌引領潮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頭,今后只有消費者體驗做得好才有市場。”
對于自主品牌初創的高端化品牌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發展契機,前提是他們將產品和服務做到足夠的競爭力。
不管怎么樣這款車還是贏來了很多的掌聲和鮮花 中國人本意是想支持國貨的
04 面子仍是國人購車重要訴求 品牌向上難一蹴而就
雖然這么說,但中國人購車時還是會考慮面子問題。近兩年豪華車市場大幅增長就是很好的佐證。第一陣線的BBA均穩企增長態勢,其中第三名的奔馳今年1-10月在華銷量同比增29.3%,達38.7萬輛。二線的雷克薩斯、凱迪拉克、沃爾沃、捷豹路虎等均有超過兩位數的增長,雷克薩斯以進口方式,1-10月,雷克薩斯在華累計銷量達到8.8萬輛,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32%,有分析人士認為其全年突破10萬銷量可能性大,凱迪拉克品牌在華累計銷量較去年同期相比勁增43%,達8.95萬輛。豪車市場瘋狂增長,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價格下探。
花同樣的錢,買更有面子的車,仍然是國人的共識,在這個框架下,連口碑良好的合資中級車們都干不過價格下探的豪車。提升了售價的自主高端化想要挑戰合資,又談何容易?上文說了,趨勢在變,自主品牌在高端化道路上,還需多積累,多干實事,提升口碑。高端化忌操之過急,核心競爭力沒做好,盲目走向高端,重演此前沖高失敗,影響消費者對自主品牌剛培養起的信心,高端車只會走向低不成高不就的尷尬境地。
吉利、長城的粉絲們是否會不斷升級自己的座駕,選擇其高端品牌?這個依然建立在品控和工藝完美的基礎上,如果產品質量很好,后期小毛病少,且能夠得到周圍人的認同感。那么自然很有可能變成另外一個“大眾粉絲”。無論是技術積累還是市場認可的價值感,中國企業的高端化品牌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來培育。
總結:消費趨勢的變化為自主品牌高端化創造了契機,這可能也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敢于發布新品牌的底氣所在。機會總是有的,但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抓得住,對自主品牌來說,用現有的資源,開發出能夠與合資真正抗衡的產品,依然存在很大的挑長戰。所以,與其說市場未準備好迎接自主品牌的高端化產品,不如說自主品牌們還沒為這個機會準備好。向上發展,有機會,挑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