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下半年的到來,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召回情況也已水落石出。
近日,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官網公布的召回公告,法治周末記者對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召回情況進行了梳理,結果顯示,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有關汽車召回的公告共有112次,涉及30余家汽車企業,召回總量約481.2萬輛。
而根據此前法治周末記者統計的數據,2016年上半年國內有關汽車召回的公告共有69次,召回總量接近600萬輛,為599.8萬輛。
從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召回次數由69次增加至112次,同比增幅高達62.3%,但是召回總量卻比去年同期減少19.8%,約為481.2萬輛。
深圳中為智研咨詢有限公司研究員周啟飛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召回次數增多,但召回總量減少,這說明在中國汽車召回制度積極推進的影響下,國內各汽車品牌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問題。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在經歷中國車市連續大幅增長以及缺陷產品召回法規出臺初期對汽車召回帶來的疊加影響之后,汽車召回在未來也將進入更平穩的階段。
大眾汽車召回總量居首
根據此次統計,今年上半年,召回總量最多的汽車企業當屬大眾汽車,召回數量為189.4萬輛,占據上半年召回總量的39.3%,遠超排名第二的豐田汽車(95.8萬輛)。
在所有召回的汽車品牌中,奧迪品牌的召回數量位居第一,總量達到126.1萬輛,占據上半年召回總量的26.2%,其中發動機輔助冷卻液泵和天窗排水系統成為奧迪召回相關車型的主要原因。
召回數量排名第二的豐田,作為日系車的代表,高田氣囊仍然是其召回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在豐田95.8萬輛的相關召回車型中,因為高田氣囊召回的車輛高達67萬輛,占比近70%。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此前統計,在去年上半年發布的69次汽車召回公告中,有16次涉及氣囊問題,僅豐田、本田、三菱、馬自達4家日系車企因高田氣囊問題就累計召回了152.4萬輛汽車,約占去年上半年召回總量的四分之一。
而在今年上半年的112次召回中,雖然有24次召回涉及氣囊問題,但召回總量明顯減少,僅為161萬輛左右,剛剛達到上述4家日系車企的召回量。
除大眾、豐田之外,今年上半年召回總量排在前十的車企還包括奔馳、長安、現代、通用、斯巴魯、寶馬、三菱和福特。
奔馳召回次數最多
在今年上半年的召回統計中,奔馳的召回略顯頻繁,并且發生因同一問題多次召回的現象。
根據此次統計,截至6月30日,除了5月份沒有召回之外,奔馳在其他每個月均有召回,召回次數高達13次,成為今年上半年召回次數最多的車企。
從召回原因來看,既有硬件方面的缺陷也有軟件方面的問題,比如轉向系統存在問題、軟件編碼有誤、車門以及前擋風玻璃等存在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轉向系統問題奔馳在上半年就曾發起過3次召回,分別是2月20日、3月14日和6月5日。
2月20日,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及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自2017年2月21日起,召回59輛奔馳E級和S級車輛。
對于召回原因,奔馳解釋為由于電子轉向助力控制單元內的觸點插針焊接不滿足工藝要求,可能導致電子轉向助力失效,增加碰撞的風險。奔馳將對召回范圍內的車輛更換電子助力轉向機。
相隔不到一個月,即3月14日,奔馳再次因“橫向控制臂與轉向節的螺栓連接不符合要求,車輪的指向無法保證,存在安全隱患而召回部分進口GLE SUV系列汽車”。
6月5日,奔馳再次以轉向系統問題召回55輛C級和E級車輛。
周啟飛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奔馳是中國高端汽車消費市場增速最快的汽車品牌,直逼奧迪、寶馬品牌,且銷量相差不大。但高速增長的結果,是對汽車生產經營管理把控不嚴。
“另外奔馳國產化產能不足,但為了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盲目擴大生產,以犧牲部分產品質量來換取高速增長的市場份額。顯然,這違背了汽車生產經營規律,其間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周啟飛說。
自主品牌召回數量明顯提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法治周末記者此前統計的召回數據,去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召回車輛約一萬余輛,而此次統計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召回總量高達28.3萬輛,約為自主品牌2016年全年召回量(142198輛)的兩倍。
涉及品牌主要包括長安、上汽名爵、奇瑞、比亞迪、東風啟辰、北汽紳寶等,其中,召回量最大的為長安汽車。
2017年1月3日,長安汽車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召回2014年3月20日至2016年3月2日(含)生產的CX 20汽車76657輛,以及2012年11月7日至2015年11月13日(含)生產的長安歐力威汽車108642輛,共計185299輛,占據上半年自主品牌召回總量的65.4%。
在周啟飛看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召回量增多并不是什么壞事,反而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積極現象。
“召回制度是為了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塑造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形象。而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深度發展,中國消費者對汽車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權益保護意識也越來越重。顯然自主品牌認識到了這一點,不能對產品質量問題掩耳盜鈴,否則只會失去消費者對自身品牌的信賴。”周啟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