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還有不少人記得,發生在2010年5月9日清晨北京長安街祁家園路口,一輛黑色英菲尼迪小轎車將一輛正在等候紅燈的白色菲亞特小轎車撞出,致使菲亞特轎車兩廂變一廂,造成兩死一傷的慘劇,這次事故遇到了三個致命傷:1、車重低;2、一家三口都未系安全帶;3、車無后防撞鋼梁。
不久前,“中國汽車消費報道“節目組對價格在10萬元左右的日系車、德系車、美系車、歐系車、韓系車等18個車型的車尾防撞鋼梁進行了調查。調查的幾款德系汽車都有防撞鋼梁,而被調查的幾款日系汽車卻普遍沒有安裝防撞鋼梁。
最近,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部陸續收到一些軒逸車主發來的投訴,據消費者反映,他們所購買的軒逸都沒有安裝后防撞梁。那么,究竟沒有后防撞梁的車子安不安全?
河南周口的晉先生在2013年10月份購買了的2012款新軒逸,買車的時候發現該車沒有后防撞梁,但有后防撞梁的安裝孔,說明廠家在該車的安全設計上是必須安裝后防撞梁的,但實際生產出來的成品車卻沒有安裝,晉先生人為這是廠家漠視安全、偷工減料、不負責任的減配行為。在晉先生購車時間僅僅過了一周,2013年11月之后出廠的新軒逸都已加裝了后防撞梁。
軒逸資料圖
多數消費者表示,新軒逸自2012年7月份上市以來,經過1年零4個月的客觀驗證,廠家已自認沒有安裝后防撞梁的新軒逸,無論從設計理論,還是實際使用,都證明是存在嚴重安全缺陷的,因此很多軒逸車主強烈要求廠家免費加裝符合設計要求的后防撞梁。
資料顯示,防撞鋼梁是用冷軋鋼板沖壓而成的U形槽,與車架縱梁連接,作為汽車被動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防撞鋼梁是吸收和緩和外界沖擊力、防護車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裝置。平時說得比較多的保險杠,其實真正起到安全保護作用的是保險杠內的防撞鋼梁。
行業人士分析,從國家強制法規說起,現行的法規標準里,后碰速度為50±2km/h(歐標為 35~38km/h,美標則為80km/h,70%的偏置碰),速度并不低,甚至高于歐標,滿足大多數市郊路況的行駛。
而衡量車型是否滿足后碰法規的唯一標準就是燃油箱是否會被擠壓泄露引起燃油的燃燒,實際上大部分汽車的油箱都是布置在車身中底板下面(后排座椅下方,后軸前方),這個部位被稱為車身結構中最不容易被擠壓區域,所以很多新能源汽車的電池也布置在這個區域。由于有車身縱梁,地板橫梁以及副車架的保護,在50km/h的碰撞速度中,現在的車身結構在沒有后防撞梁的前提下,都能滿足后碰法規的要求。所以部分入門級車型都不配備防撞梁來降低生產成本,也就是采用所謂大家調侃的說法“空氣緩沖”技術,或者僅僅只是設計一根1.5~2mm的弓字型薄鋼板(相對于前防撞梁)來充當防撞梁。
關于沒有后防撞梁的車子安不安全?業內人士分析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首先,在車身后圍板將車身左右后縱梁連接的基礎上,增加了后防撞梁的連接,提高了車身扭轉的剛度,提升了汽車在極限工況下車身抗扭轉的能力。其次汽車在發生低速碰撞時,能有效的保護后縱梁、后圍板、后地板鈑金的損傷,加之螺栓機械連接的防撞梁,可以減少維修成本。在掀背門車型中,后防撞梁設計位置的合理,還能在低速碰撞中保護尾門鈑金的損傷,例如起亞智跑的尾門設計就有點欠妥,尾門的鈑金暴露在防撞梁之后,發生后碰,尾門維修的頻率要高于其他車型。
據介紹,目前我國并未有相關法律法規涉及到后防撞鋼梁。碰撞試驗現在也只是正面、側面碰撞,而未涉及追尾。而從專業角度看,對于一輛車來講后防護鋼梁和前鋼一樣重要。
我們平常所說的保險杠是由外板、緩沖材料和橫梁三部分組成。其中外板和緩沖吸能材料用塑料制成,橫梁用冷軋鋼板沖壓而成U形槽,外板和緩沖材料附著在橫梁上,橫梁與車架縱梁連接。作為汽車被動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保險杠是吸收和緩和外界沖擊力、防護車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裝置。而對于在日常行駛中多發的追尾事故來說,汽車后保險杠則是尤其重要的安全屏障。
對于后保險杠,這只是這個防撞鋼梁的外皮。那層杠皮是塑料或者輕薄的鐵皮做的,實驗證明它不經撞,是為了美觀。真正保護車內成員安全的,是防撞鋼梁。一輛車應該有前后兩根防撞鋼梁,前后各一根,在追尾的時候起作用。在輕微的追尾撞擊中,有后防撞鋼梁的車子被撞一下,因為保險杠里有鋼梁頂著,保險杠可能只會掉塊漆,最不濟也只是用錘子把后防撞鋼梁在敲起來。而沒有后防撞鋼梁的車呢,對于安全性而言,后保險杠的外皮低于撞擊的能力幾乎為零。
所以說,如果廠家認識到了沒有后防撞梁是很重要的安全性問題,那么就應當盡快給消費者解決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