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汽車已經成為日常耐用消費品,成為人們住所、工作地以外的“第三空間”,一般情況下人在汽車上的時間,工作、睡覺之外,遠遠多于吃飯、休閑等其他活動時間。對于汽車的選擇,人們從一開始的能開能走,逐漸對汽車的外觀、配置、舒適度有了要求,隨著車輛不斷增多,交通事故頻發,汽車安全性能也成為人們選擇重要參考指標。
從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數據來看,消費者對汽車質量及存在安全隱患的不滿問題中,除了異響、漏油、抖動外,車內異味成為消費者的又一熱點,車主對車內異味的投訴比率逐年上升。車內空氣質量,這個無形的隱患更勝于有型的缺陷,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健康。
從事客戶滿意度研究,全球專業權威市場研究咨詢機構之一的J.D. Power對此也開展了專門的調研,在J.D. Power2015年新車質量研究SM中,“車內有令人不愉悅的氣味”問題排名第一。
J.D. Power2014年新車質量研究SM,有大概80%的消費者在“其他內裝問題”(1.3 PPH)中的抱怨與車內氣味有關,“送出的風有霉味/異味”PPH 值2.8。2015年新車質量研究SM新增了“車內有令人不愉悅的氣味”問題,消費者對該問題有14.2個PPH抱怨,在所有問題中排名第一,并且明顯高于其他問題。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車內產生異味的原因是由于空調濾芯太臟或蒸發箱太臟。汽車空調工作期間,當空氣流過蒸發箱的散熱片時,不潔物被散熱片從空氣中濾出,然后通過空調冷凝水的排水管隨冷凝水一起排出,若空氣中的不潔物和冷凝水滯留在蒸發器的散熱片表面,新鮮空氣經過散熱片時產生異味;蒸發箱發霉。在空調運行過程中,空氣里的水分在蒸發箱表面形成了冷凝水,一部分水會被排出,但是還有一些水會在空調停止后滯留在蒸發器表面。這些水分和空氣中的塵埃相結合,就容易生成霉菌,最終就產生了空調異味;還被認為是風道、管道里邊有死老鼠、死昆蟲之類東西腐爛發臭。
J.D. Power的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抱怨所有內裝材質都難聞,車內有像化學品的氣味,并指出異味類型,抱怨所有內裝材料都難聞的占40%,像化學品氣味的占38%,而抱怨像燃油、廢氣、霉味的僅僅7%,像煙味、糊味的占3%,其他占12%。
消費者抱怨的原因,氣味強烈、刺鼻;氣味持續時間長達2到3個月甚至更長;由于空氣污染嚴重,消費者很少打開車窗,車內氣味持續時間更長;車內氣味導致消費者身體不適或致;公共評論或媒體報道導致消費者認為氣味一定有害健康。
誠然,對于車內異味的來源,并不僅僅來自空調濾芯太臟或蒸發箱太臟。
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案例顯示,一部分汽車產生的車內異味來源于適用了劣質材料導致。就如上海大眾斯柯達,絕大部分車主投訴,斯柯達汽車在制造過程中適用了劣質的中控棉,車主指出,中控臺下方的隔音棉質量不良,從而散發出異味,“拆下的舊件確實有惡臭”。
業內專家認為,車內異味的問題基本都源自于偷工減料。能發出這類異味的車內配置,皮革座椅、發泡海綿、儀表板、車門內襯板、車頂氈、腳墊中的化纖成分、阻尼片、隔熱層、以及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的粘結劑、增塑劑和柔革劑。這類物質一旦受到高溫加熱就會釋放氣味難聞且對人體有害的甲醛、苯等氣體。
專家指出,廠家使用不合格裝飾材料,到頭來受害的則是不知情的消費者。新車出廠后,車內有毒氣體濃度很高,揮發時間可持續6個月以上,能夠引發駕駛員或乘車人頭暈、惡心、困倦、咳喘、打噴嚏等不適癥狀,造成車內污染主要是甲醛和苯超標,它們都是致癌物質,會刺激人的呼吸道,嚴重時還會形成血液病,一旦司機有類似病癥應及時對車內空氣進行檢測。
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大眾的日常耐用消費品,由此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也受到各大小廠商的追逐,甚至一些廠商不惜放下業內大牌的尊嚴,為了搶占市場,偷工解料降低成本,以價格戰來爭取市場份額。然而,由損害消費者利益爭取來的市場份額會長久嗎?答案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從消費者利益角度出發,不斷創新、以高質量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占領的市場才是真正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