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策劃/王從軍 主持人/汪鶴林
“新冠肺炎”世紀災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金融等領域風險有所積聚,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
疫情來襲,各個行業幾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汽車行業也不例外。具體情況如何?本刊近日邀請7位業內“大咖”,舉辦了一次“網絡座談會”,請他們對疫情下的汽車行業現狀與未來,發表各自的認知、理解和觀點。
嘉賓們談到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汽車業受到的影響、汽車企業的應對策略、汽車業今后的機會、呼吁相關政策盡早明確等等。
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汽車市場的潛力依然很大,相信經過調整,中國汽車業仍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王 從 軍 資深顧問
汪 鶴 林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社長
賈 鳴 鏑 博士、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
姜 君 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原總經理
森田泰博 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兼CEO
賈 亞 權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
李 鐵 錚 原《經濟日報》產經新聞部副主任兼汽車周刊主編,《名企名車》聯合創始人,高級記者,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
知名汽車評論人
李 福 生 《中國日報》汽車版執行主編
張 霖 郁 《汽車商業評論》人物主筆
影響 調整 機遇
——“疫情下汽車業的現狀與未來網絡座談會”摘要
近日,由本刊資深顧問王從軍策劃,《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社長汪鶴林主持,本刊舉辦了“疫情下汽車業的現狀與未來網絡座談會”。嘉賓們圍繞疫情下的汽車業現狀與未來、企業與市場、潛力與機遇等,發表了各自的理解和建議。
影響與沖擊
汪鶴林:
這次疫情對各行業的沖擊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汽車行業的具體情況如何?
李福生:
這次疫情對整個汽車行業肯定是有影響,并且是負面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這個事情。
第一個就是我們可以看它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對中國來說,一季度的 GDP增速已經是負的六點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中國全年的增速大概是正的1.2%左右,國家統計局也沒有對這個數字提出任何的異議。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達到9%,但今年一定會是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中汽協包括一些咨詢公司,像IHS這樣的咨詢公司,也都對中國的車市紛紛給出預測,基本上10%左右的下滑。我們暫且不去說這個數字,但是下滑是肯定的,因為全年整個經濟如果跌到1.2%的話,那么其實對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來說,應該已經是最低點了,一定會影響大家的收入,這就導致大家不愿意掏錢買車。
一季度汽車銷量發布會上,中汽協的許海東還引用了天眼查的一個數據:2月到3月中旬,差不多40天之內,申請破產的中小企業就有10萬家。我覺得受主要影響比較大的應當是中低端的車型,因為我覺得現在主要的消費力量在小城市,三四五線小城市,因為那里很多人就業于一些中小企業,那么這次疫情對中小企業沖擊最大,導致他們的工作可能不穩定,收入可能會降低,即便他們有一些儲蓄,可能也會延遲購車計劃。所以說我覺得中低端的、10萬左右甚至10萬以下的車型會受到很大的沖擊。
張霖郁:
這次疫情對整個汽車行業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銷售端。
今年2月10日,原本是全國復工的日期,我走訪了老家江蘇江陰的汽車城,從1月底春節放假開始,每家店都遲遲無法復工。去年增長率排名第一的廣汽豐田,在江陰的經銷商店也面臨很大困難,因為開不了工,就意味著賣不了車,這家月營業收入在2000萬有60名員工的經銷店,整個2月份的銷量只有30輛,平常業績的1/3都不到,廣汽豐田是比較好賣的品牌,其他品牌的日子更不好過。
李鐵錚: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了中國車市。一季度中國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近一半,進入二季度以來盡管各企業已陸續復工,4s店用戶到店率也普遍增長,但是由于疫情全球蔓延對零部件市場的影響,銷售頹勢不可能很快扭轉,汽車業前景堪憂。
姜君:
全球疫情的長期蔓延趨勢,明天啥樣?誰也說不清楚。所以對于疫情之下汽車業,幾乎所有人都是比較焦慮的,尤其是汽車廠的老板,還有經銷商的老板。原來我們期待的是中國抗疫成功之后會有一個恢復性增長,有些人甚至用到一個報復性增長這樣一個詞,但是現在看報復性增長很難。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疫情由于公共出行大家會相互回避,私家車會有一個增長,但現在看,也會因為整個人流還沒有流動起來,因為旅游業受到重創。
私家車發展的未來趨勢,是緊隨整個經濟狀況和趨勢的。大家的收入最關鍵,這關系到消費信心問題。海外疫情的大面積擴散,什么時候是拐點,現在還沒有出現。由于貿易性企業的收入下降,大家的消費能力也在下降,消費信心因為消費能力也在受到影響,這是一個特點。
還有另外一個特點。2017年以后,經濟開始出現從增量提升變成存量增長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消費更加趨于理性的特征,并且這種趨于理性的消費,基本上是向頭部企業、合資品牌,甚至日系品牌集中;而對中小品牌或者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是有一個反向的作用。
今年整個汽車市場商用車領域當中,一些輕卡、面包車和新能源車,可能下降的幅度不會太大。如果整個疫情控制得好的話,有望能夠持平。在乘用車領域,因為我們2月份基本丟到了一個月,3月份基本恢復到百分之50~60%,那么按照這個水平發展,即使下半年有一個增長也很難填補。從全球市場判斷,有更悲觀的,有的人說今年全球汽車總的銷量大概下滑30~40%,所以我認為中國也要到兩位數,應該是在10~20%期間,乘用車的下滑恐怕是很難避免的。
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國內車市就呈一個下降趨勢,如果沒有疫情出現,可能會有5~8%的下降,疫情加劇了下滑的趨勢。對于新能源車,政府已經出臺了延續兩年優惠的政策,對二手車也出臺了一些刺激政策,但是我覺得最應該呼吁的就是限牌的問題。雖然政府有要求,但是各個地方政府很難放開,比如說北上廣深還在繼續限牌,很難做到放開。我認為有一條是政府應該能做到的,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解決小型車下鄉的問題就是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才有2009年后近10年的一個汽車業高速增長期,這也是鼓勵汽車進入家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
由于疫情給企業帶來的一些麻煩,包括國際疫情的影響,我們汽車行業中很多汽車零部件,甚至關鍵的比如芯片控制系統、限速制動系統ABS等部件,需要進口,如果海外市場不能很快恢復的話,可能給我們的生產帶來相應的非常大的難度。
調整與策略
汪鶴林: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企業該如何應對?或者說企業應該如何調整策略?
賈鳴鏑:
疫情對全年的經濟工作安排、對經銷商、對產能調整等,包括我們產品的上市,都產生了影響,但是我們營銷團隊、生產研發部門等都做了快速積極的響應,目前來看調整是有序的,現在已基本調整到位:
1、目前上汽大眾安亭、南京、儀征、寧波、長沙生產基地都已經陸續恢復生產。同時我們也借這個機會將整個終端庫存做了非常好的結構調整。
2、今年的突發疫情也給經銷商網絡帶來很多挑戰,但是我們應對進行的較早。2月初,我們就重啟網絡,通過線上的方式恢復營銷活動。目前大眾品牌、斯柯達品牌的經銷商已基本全部復工。當然客戶的恢復需要周期。從4月開始,展廳客流量明顯回升。接下來,我們的兩個品牌將進一步發力。
姜君:
疫情之下,銷售領域需要探討新的銷售方式,研究用戶的心態,對接消費者習慣的變化和市場的變化。借且于互聯網,包括現在比較時髦的抖音、快手,還有短視頻,在對受眾的傳播渠道上更新變化,但這只解決了銷售漏洞當中的上端。至于下端對于用戶的關愛,針對安全防疫出行,貼心了解用戶的感受,以服務感動消費者,在這些方面,恐怕各個車企要借現在的機會,練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功了,因為消費形式正在發生轉變。
再一個,疫情之下,任何一個企業,不僅僅是車企,都要低成本運行,裁掉冗員,減少一切浪費,甚至開發新品也會相對慎重,要慎之又慎。所以這個時候還有行業的一句老話,就是“現金為王”,保證我們的資金流能夠正常運轉,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張霖郁:
在這個特殊時期,銷售端線上非常活躍。常州中天東風日產店的銷售顧問都變身網紅,在無法復工的情況下,他們帶著口罩一個人在店里進行打雞血似的直播,也由此吸引了很多想買車的人。
雖然這次疫情讓很多企業受損,但由此帶來的正向改變也很明顯。線上發布會、溝通會、公開課……都成為主流傳播和營銷方式,雖然各企業以前都有,但基本都流于形式。這次疫情,讓各企業踏實下來,想盡辦法在線上進行真正的創新并提升轉化率。相信等疫情完全結束后,一部分線上營銷形式會常態化。
森田泰博:
此次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對汽車行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為全球知名的輪胎及橡膠企業,普利司通在此次疫情中采取了積極行動,無論是對外的慈善捐款,還是對內的嚴格防控、復工復產,普利司通在全力保障汽車產業鏈的供應同時,也在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疫情爆發后,普利司通就向中華慈善總會和其他幾個省市的慈善機構捐助了300萬元。這筆捐助資金用來協助中國各地的醫療機構進行疫情的救助與復原工作,也為身在疫情前線的醫護人員提供了即時的支持。此次捐款彰顯了普利司通一貫以來的企業社會責任承諾——“我們的服務之道(Our Way to Serve)”,助力更加安全健康的社區建設,并恪守其對中國市場的承諾。
在普利司通,確保員工的人身安全與健康以及公司的正常運營是首要之務。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疫情并未對我司全球各地的員工健康以及對客戶出貨造成直接影響。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并根據情況發展采取必要措施。目前,普利司通中國遵循“少接觸,少聚集”原則,除了安排員工遠程在家辦公和錯峰上下班的措施以外,還有效保障了設立在無錫、天津、沈陽和惠州四個工廠的有序復工生產。
當疫情開始席卷全球,各地出行受限的情況下,普利司通來自全球各地的同事會定期地舉行線上會議,評估疫情對各個區域的影響。現在,普利司通的生產供貨無虞,能滿足各個區域的市場需求。此外,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普利司通也對各個供應基地采取了精細化管理以及有效的應對措施,以確保穩定的原材料供應。
盡管疫情帶來了各種挑戰,但普利司通將始終秉承“以卓越品質貢獻社會”的企業使命,以不變的承諾,與車企同行一起,共克時艱,為汽車行業的生產供應及經濟恢復做出貢獻。
潛力與機遇
汪鶴林:
以往人們的經驗是,危機就是危中有機。面對沖擊和影響,汽車行業究竟有哪些機會和發展潛力?
姜君:
從整個消費習慣上看,汽車進入家庭,是人們對車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認為汽車仍然是發展的方向,我們國家目前汽車的保有量還是非常低的。至于到底是什么時間市場恢復能夠過來,我覺得隨著對疫情的有效控制,包括國際上對疫情的有效控制,汽車市場一定會慢慢向好的。
中國畢竟在汽車消費領域當中,還是一個相對滯后的國度,因此市場空間還很大。 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乘用車的市場,從長遠來看,還有一定的空間,尤其現在我們自主品牌不斷的成熟,質量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雖然,隨著近幾年合資企業和品牌紛紛進入,以及更加親民的價格,這也對自主企業帶來一個新的挑戰。不過從發展方向上,隨著自主企業的成長和人們消費水平逐漸提高,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將促使乘用車持續向前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動力。
另外,隨著自主品牌企業的進步、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我相信未來在三四五線以下城市,對自主企業的乘用車來說,應該有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對于商用車而言,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剛需的市場,應該還會有一定的增量。從一季度的情況來看,商用車如重型車還在正增長。這其中包含疫情帶來的一些變化,促使城配物流的發展。新能源車恐怕也會有一個增長的機會,尤其在城配物流和追求綠色出行的趨勢下。疫情之后,國家對冷鏈屠宰禽類、肉類的冷凍車行業、專用車行業和新能源車行業的重視,可能會使這些行業有一個刺激性的增長,這方面可能需要車企認真關注研究。
賈亞權:
雖然短期來講,這次疫情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但是從長期來看也有利好的因素和新的機遇,主要表現的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政策機遇。為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緩解疫情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的沉重打擊,國家近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放寬汽車限購、鼓勵汽車下鄉、減免汽車稅賦、提供購車補貼以及現有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延長兩年不變等。這一系列政策對于穩定國內汽車市場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車企應該把握住這波政策機遇,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
第二個是市場機遇。后疫情時代,一些因疫情影響而暫時無法購車的消費者,將重啟購車計劃;同時,由于私家車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一些原來暫無計劃購買汽車的潛在的購車需求,有可能會轉化為現實需求,帶來更多市場增量,如何抓住并開發這些需求是車企的一項重要課題。
第三個是運營機遇。面對疫情,很多車企不得不對新的銷售模式進行探索。以奇瑞汽車為例,疫情發生后,我們為了應對線下購車渠道中斷的影響,加速了“奇瑞新零售”的落地,打通線上、線下購車通道;啟動網絡直播賣車;以全平臺矩陣云上市形式發布新產品;舉辦“抖音挑戰賽”,經銷商和消費者一起參與,進行“云互動”……這一系列營銷創新舉措,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購車行為變成了現實,間接加速了中國汽車產業營銷模式的變革。
未來,我們相信,在政策機遇、市場影響和營銷變革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中國汽車產業一定能在疫情后迎來新的“春天”。
賈鳴鏑:
從整個汽車市場來看,一季度下跌非常大。按照正常預測,下半年應該是轉正。不過下半年國際經濟形勢,以及會對中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們現在不太好判斷。假設目前的狀態延續下去,我們預計今年全年汽車市場大概在-10%到-15%之間。如果稍微保守一點,可能會到-20%。
長遠來看,疫情將促進首購群體購車。疫情期間公共交通暫停將加大對私家車的剛需,推動無車用戶購買。而目前中國千人汽車擁有量還不足200輛,遠低于發達國家,整體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
李福生:
大品牌車企、豪華車型受影響相對小。
像大眾、日系什么的,我覺得基本上不會受到特別大的影響,就是從他們的市場份額上來說,不會有大的影響,雖然全年的銷量一定會有一些下滑,整體上的格局、份額基本上不會有大的變化。我覺得挺過今明兩年,車市可能就開始恢復到差不多一個正常的水平,但這也要看全球局勢的發展,就是疫情局勢的發展。對長期向好的局面,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因為在中國大家還是希望買車,即便是在擁擠的城市里。我覺得那些要買車的人,他們的錢也不是說一天兩天短時間之內積累的,那么這些人肯定是一個相對固定有消費潛力的群體。
另一方面,我覺得該買豪華車的人還是會買豪華車,這些人是中端或者中端往上水平,我覺得他們不會受到特別大的影響。當然,可能某些行業比如說做進出口的,會受到一些影響,老板可能就不換車了,但是我覺得他們受到的影響一定不如中低端人群的大。
信心與展望
汪鶴林:
疫情帶來的社會變化,是人們對隔離安全有需求了,而這也是汽車業的機會。現在關鍵要看如何提振市場和消費者信心。
李福生:
受到沖擊的主要是低端消費者是這些人,那么從車企方面來說,我覺得也會有一些針對性的調整,包括比如說雷諾決定退出了等等,我覺得市場會有一些調整。那么像大眾那邊的話,我2月份的時候采訪大眾中國的CEO馮思翰,他認為車市基本上是要到明年,也就是到2021年,可能才會到一個正常的狀態,今年一定會是跌,雖然可能到年中的時候,即六七月份的時候會開始反彈,但全年一定會是跌的。中央最近又推出了很多激勵政策,包括提出的“六保”,保就業保民生等等,可見中央的措施還是非常及時又準確。所以,車市什么時候會恢復,我覺得某種意義上取決于中央的政策見效的程度有多大,以及受影響的中小企業員工們的信心什么時候能恢復。
我記得前幾天發改委的一些官員還表示,到今年年底,中國的汽車保有量會超過美國,這個應該也是問題不大的。中國車市長期向好的趨勢,基本上是沒有什么問題的;短期內,今年一定會是下跌,但我覺得對汽車行業是一個好事,把一些該擠的水分擠擠,然后做一些調整去庫存,所以我覺得整體來說,倒未必是完全的壞事,是一個塞翁失馬的事情。但是,對一些針對小眾的車企,以及對造車新勢力來說,今年可能就會非常難,我覺得會有一些挺不過去。
李鐵錚:
各企業在努力恢復生產,利用網絡積極推動新產品銷售的同時,將未來復興的希望寄托于政策的支持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的確,作為支柱產業的汽車行業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如延長免除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的年限、適當放寬一些城市的限購措施等等。而且出于對疫情再發生的恐慌,人們會更樂意選擇駕車出行。這些內外因素都會促進中國汽車業的恢復性增長。
李福生:
目前,車企也好,協會也好,一直希望中央能出政策,給予行業一些幫助。整個汽車行業包括上下游,占GDP的比重可能大概有10%左右,對此我認為,如果是說從保障就業和民生的角度來說,有必要給一些補貼和政策。
但是,如果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說,我覺得可能未必一定需要那么多的政策,因為一下滑就給政策,我覺得這樣可能會導致行業失去一些自身做調整的機會。當然,因為確實會導致一些經銷商的投資失敗,所以我覺得可能就需要中央從國家的高度上去統籌這件事情。
張霖郁:
所有的偉大都是冬天的孩子,每一次危機都是提升自己的機會,汽車行業也是如此。
姜君:
至此,我認為應該認真地呼吁一下,就是推遲“國六”的普及。在疫情情況下,應該把“國六”的政策實施至少推遲半年以上,我建議最好是往后推遲一年,這對零部件企業、汽車整車企業和消費者都是利好的一件大事,對國家也是利好的一件大事。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政府應該盡快出臺這個政策,以增強車企信心,提振消費者信心。
李鐵錚:
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如果不改變中國汽車產業多企業、多品牌的“萬國”混亂局面,淘汰落后的產能;如果不改變傳統的產品推廣和銷售模式;如果不改變汽車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方式,中國汽車業不可能等來昔日的盛景。而此次疫情恰恰為中國汽車業的改變提供了機遇!
賈亞權:
建議:汽車是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性產業,產業鏈長,拉動經濟和就業效果明顯,同時汽車消費社會零售占比高,增長空間大,是消費結構升級的主要方面。面對疫情的影響,我們建議如下:
國六排放標準升級切換時間適當推遲;
1.6L及以上車型減半征收或全免購置稅;1.6L及以下車型免征車船稅;
鼓勵全國范圍實施汽車下鄉,農村居民將老舊農用車報廢更新汽車,給予適當補貼;
汽車購置費用計入個稅抵扣等。
賈鳴鏑:
疫情雖然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影響,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以及長期向好趨勢并未因此改變。針對“防疫情、抓經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經濟在疫情中的“逆周期”運行提供支撐。同時,疫情之下出現的新的經濟形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銷售渠道,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整體產業鏈的創新轉型。
結束語:市場需求正在得到釋放
汪鶴林:
總結各位的發言,我認為目前汽車行業的基本現狀是:盡管受疫情沖擊很大,但是,政府在支持,企業在努力,疫情在好轉,消費潛力在逐漸釋放。我看到的相關報道,購車也是4月份居民的主力消費點。
據中國汽車業協會5月11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0.2萬輛和207萬輛,環比增長46.6%和43.5%,同比分別增長2.3%和4.4%,月增速為今年以來的首次增長,其中銷量更是結束了連續21個月的下降。另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5月11日發布的4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顯示,當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42.9萬輛,全月零售同比增速回升到-5.6%,是今年走勢最強的月度,也是過去20個月的增速次高點。
長城證券研報分析認為,4月份以來國內產銷恢復超預期,前期被疫情抑制的汽車消費需求在逐步釋放,另一方面3月份以來全國多個城市出臺了地方汽車消費刺激政策也對乘用車消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
當然,正如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所指出,4月份國內汽車市場的銷售數據有所好轉,還不能說明這是“報復性消費”,只是壓抑需求的釋放。因此,汽車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情況,仍有待關注和觀察。
最后,感謝各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