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氣囊的推出,意在車輛發生緊急情況時,讓駕乘人員得到保護。而高田由于使用了沒有化學干燥劑的硝酸銨(工業炸藥的重要原料)作為發生劑,高溫和環境濕度均會影響其活性,在發生事故的時候,安全氣囊可能無法完全打開,或是直接炸裂氣體發生器,導致金屬碎片擊中乘客形成二次傷害,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至少造成17人身亡,180多人受傷。為此這一家80多年的老牌廠商因債務纏身,分別在美國和日本申請破產保護。
據不完全統計,高田氣囊的問題一共涉及了19個不同的汽車廠商,不僅僅是豐田、日產、馬自達這類日系品牌,還有德國的ABB、英國的捷豹路虎和美國的通用等歐美大廠,甚至超跑法拉利和新能源廠商特斯拉也在召回之列。此次召回,不僅品牌的跨越幅度非常大,時間的跨度也很長,在2002年到2015年時間內出廠的車型均可能是目前已知的4200萬輛問題車之一,問題氣囊數量保守估計在6500萬到7500萬之間。
高田公司出產的氣囊在充氣泵內使用化學物質硝酸銨,具有爆炸性的該物質暴露于高溫潮濕空氣中具有易燃性,誘發金屬筒炸裂,迸濺金屬碎片可傷人甚至致命。受故障牽連,全球范圍內約有一億氣囊充氣泵和數千萬輛汽車因潛在風險不得不召回。高田的長期合作商本田、豐田、馬自達、三菱、斯巴魯等眾多企業都是受害者。在我國亦有廣州本田、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鄭州日產、四川豐田、日產以及長豐汽車等車企牽涉其中。
自2014年所生產的故障氣囊召回規模不斷擴大以來,高田公司已連續3年虧損,公司目前負債約合89.8億美元(約合614.14億人民幣)。然而一家2016年僅僅實現營收僅約為186億元的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均勝電子,為何敢于去碰這負債累累的高田?對于高田來說,這的確是雪中送炭,而對于均勝電子來說,是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還是引火上身?
對于致力于智能駕駛、工業自動化以及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動力控制和方向盤總成開發的均勝電子來說,本意是希望通過繼收購美國安全系統公司KSS后,進一步鞏固在汽車安全產品市場地位,同時縮小與博世、大陸等跨國零部件巨頭的差距,為其立足長遠的自動駕駛安全計劃鋪墊。
但是公開資料顯示,在全球范圍內,高田故障氣囊已造成至少16起死亡和180起受傷事故。高田公司故障氣囊最早從2008年開始召回,2014年至今召回規模逐漸擴大,全球涉及19個品牌、數千萬輛汽車、約1億個氣體發生器,預計召回至少要持續到2019年。那么在高田的技術資產與所制造的麻煩這架天平上,想必均勝電子已經認真的稱量過了。
當初吉利收購沃爾沃時,國人就曾為其捏了一把汗,都在揣度是否是“蛇吞象”之舉?而今日之均勝電子欲收高田,其風險應該大于吉利收沃爾沃,因為前者只是出于經營問題,而后者高田是因為質量問題而身陷囹圄,且危機的幅度也不在一個層面上。但是均勝電子敢于接手這個燙手山芋,想必是已經充分地權衡過利弊。對于整車收購吉利已經有成功案例,那么零部件收購方面,沒準均勝電子也能為國人再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