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生產線只需要11人 胡臥龍 攝
大公網11月28日濟南電(記者胡臥龍)“以前一條生產線需要120-150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1個,產量還是原來的3倍。”在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重汽”)章丘工業園MC發動機生產線上,有若干個“質量門的守門員”正在嚴格把控著自己所負責的程序。11月28日上午,記者隨“工匠精神 山東制造——‘開放的山東’全媒體采訪活動”采訪團來到中國重汽,感受她60年來用匠心鑄就的汽車夢。
據中國重汽濟南動力有限公司MC加工部部長郭華介紹,在中國重汽章丘工業園MC發動機生產線上,設有若干個“質量門”。 每個零部件上的二維碼,生產的每一件產品都有“身份證”,一旦質量出現問題,都可以追溯到源頭。

每件產品設有二維碼“身份證” 胡臥龍 攝
在其中一個標有“質量門”的地方,質量檢測員馬利國對記者說:“我就相當于質量門的守門員。”馬利國的崗位職責是檢查整個外觀和重要尺寸。在設備檢驗了加工重要尺寸之外,他手持檢測金屬棒,復核氣門導管的直線度是否流暢。一松手,“當”的一聲,金屬棒在導管位置自由滑落,證明非常流暢。

中國重汽組裝車間 胡臥龍 攝
在中國重汽生產制造環節進行質量管控的節點,像馬利國這樣的“質量門守門員”,還有很多。90后一線工人韓師傅每天的工作只是檢查氣缸套表面有沒有磕碰、銹蝕和劃痕,但是他深知,對于整車制造企業來說,對裝備細節的把控是產品質量的重要保障。

重汽工人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 胡臥龍 攝
在商用車生產線上,記者感受到了重汽人對質量的嚴苛追求。53道工序、11個質量門、成百上千個零部件,一輛整車裝備的全過程,每一步都離不開對質量的把控。這是個全員參與的過程,最終構筑了中國重汽的質量大門。
中國重汽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產品出口全球96個國家,連續12年位居全國重卡行業出口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