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培育出優勢產業,已經成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只有當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實現良性互動,才能實現人口聚集,經濟效益增進,居民收入增長,需求相應增加,從而支撐經濟發展。
日前,河南省開封市與北大資源集團合作開發的開封運糧河項目啟動。根據規劃,這個總面積達35平方公里的城鎮化項目,將集科研教育、商貿服務、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生態宜居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打造成中原經濟區發展和開封市城鎮化建設的樣板工程。在當前我國對城鎮化寄予較高期待的背景下,許多人希望該項目能夠成為新型城鎮化的良好案例,而不要“借城鎮化之名,行房地產之實”。
近年來,不少地方把城鎮化簡單等同于農民上樓,追求蓋越來越多的樓,忽視城市功能配套,導致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華麗的城市外表下掩蓋著與城鎮化快速推進不協調的雜音。
據報道,天津寶坻區的京津新城占地面積相當于33個天安門廣場,投資數百億元、規劃有8000棟別墅及其配套設施,可供50萬人生活。但有的完工多年、房屋數百套的小區內,只有幾十戶入住,空置率超過90%。
“空城”現象的產生,是伴隨城鎮化“造城風”而來的。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少地方只看到房地產投資開發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卻忽視了以城鎮化為契機,加快集聚和整合生產要素,人為地割裂城鎮化和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聯系,導致資源配置不恰當,產業欠發展,就業沒崗位,收入不穩定,最終導致人們大量流向其他城市地區。
從這個意義上看,能否培育出優勢產業,已經成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只有當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實現良性互動,才能實現人口聚集,經濟效益增進,居民收入增長,需求相應增加,從而支撐經濟發展。
當前,受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人才缺乏、配套較少等因素影響,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相互協調的難度還比較大。一方面,需加快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統籌規劃,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優勢;另一方面,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此外,金融機構也應對城鎮化給予更多支持,確定重點支持領域,引導各地科學做好城鎮化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