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蘿卜滯銷,5分錢1斤沒人要;山西澤州大白菜成片爛在地里;河南6分錢的大白菜無人收……今年開春以來,全國多個蔬果主產區紛紛傳出大面積滯銷的消息。連續幾年的“菜賤傷農”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緩解。
與省外部分農產品滯銷的情況相比,我省蔬菜產銷順暢,菜價暴漲暴跌的情況并未發生。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表示,我省作為蔬菜生產大省,通過外銷這一手段,有效調節市場供求關系,保證本地市民在有菜吃的基礎上外銷盈利。而如何保證“云菜”順利外銷?答案是:信息引導合理種植、打通買家渠道、強化深加工環節等等,每個環節必不可少。
現狀
每年外銷蔬菜1200萬噸
記者從省商務廳和省農業廳了解到,目前全省蔬菜種植面積已達1300萬畝,年產蔬菜2300萬噸,外銷量達到每年1200萬噸,我省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蔬菜產銷基地。云南蔬菜種類多達上百種,品種數以千計,年產值超過400億元人民幣。
據昆明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昆明市蔬菜播種面積144.1萬畝,總產量272.76萬噸,產業總產值75.2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40.59億元,蔬菜外銷207.3萬噸,外銷占生產總量的76%。蔬菜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9.8%。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以及內地70多個大中城市及臺、港、澳地區。
市場
產銷穩定價格波動正常
旱災同樣困擾了今年的云南蔬菜生產工作,3月份,葉菜類蔬菜因天氣影響上市量減少,價格漲幅明顯超出其他品類的蔬菜。除去旱災的影響,截至目前我省蔬菜產銷及批零價格均相對穩定。
從昆明市場來看,5月至10月呈現產量增長的態勢。據昆明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4月,隨著天氣轉暖,全國各地蔬菜生產逐步恢復正常,蔬菜上市量逐步增大。5月份菜價總體趨穩,但由于沿海及東部地區受強降雨影響,蔬菜價格出現短暫的波動屬于正常現象。隨著蔬菜上市量上揚,菜價步入正常下行區間。昆明11月份地產蔬菜預計上市量31萬噸,有12個大類近70個品種。
總體來看,今年我省蔬菜產銷情況穩定,生產周期性的價格波動正常。
分析
產品滯銷 因信息不對稱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坦言,農戶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蔬菜滯銷的最主要原因。
華洲蔬菜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唐少華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地區農民種植沒有產量計劃,與市場需求脫節嚴重,所以造成供求上的落差,菜價波動就比較大。他表示,為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應該實行“公司+基地+專營合作社”這樣一種方式進行蔬菜生產。在試驗示范基地中科學研究出種植的標準,再推廣給農戶,根據市場變動情況定量,為農民節約成本,也避免了產生供求不平衡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與國外客戶合作積極尋求新的渠道進行銷售,減少中間商轉手的程序,降低銷售成本。
華洲蔬菜有限公司的這一做法其實并非個案。據悉,目前云南省蔬菜的經營方式已從過去的粗放型經營轉變為集約型經營,蔬菜銷售、加工的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使蔬菜經營向訂單方式轉變。省商務廳數據顯示,2011年云南省蔬菜訂單面積達到了500多萬畝。
蔬菜流通 不能單靠農戶
一邊是農民手中的白菜跌到按分賣都賣不出去,另一邊是大城市居民依然沒有感受到蔬菜價很便宜。蔬菜從農民手里經過一級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社區農貿市場等環節,附加攤入運輸費、攤位費、人工費等費用,其最終銷售價格已經漲了數倍乃至于數十倍。通海金山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批發商劉總認為,出現滯銷不是因為市場出現了飽和,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運輸不得力、銷售渠道不暢。
值得關注的是,出現蔬菜滯銷的多個地區通過當地政府的訂單推廣以及農戶的多渠道促銷(如農民微博賣菜等),局部效果明顯。由此可見,營銷門路單一是蔬菜滯銷的原因之一。
做好深加工 抵御暴漲暴跌
蔬菜是一種時鮮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物流途中就會有損耗;吃不完的“盈余”蔬菜就需要通過深加工來保證甚至提高產品價值。
昆明市蔬菜在銷往省外的過程中,因缺乏專業的冷鏈物流配套設施造成的損失率大約在20%~30%左右,普通的物流運輸損耗可高達40%。因此,加快構建標準化冷鏈物流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據悉,由昆明交通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昆明空港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的“昆明空港冷鏈物流產業園”項目正在抓緊進行,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西南部及南亞地區最大的國際冷鏈物流商貿區。
在各項設施得以完善的階段,“云菜”價值還未最大化體現,不少外銷出省的蔬菜價格過低,在省外市場上架銷售時,遠遠超出出省價格。“云南蔬菜外銷量大,但往往外銷的利潤并不高。就拿菠菜來說,賣價是19元/公斤,新加坡的中端經銷商轉手賣給超市就可以達到50元/公斤,大部分利潤都在他們那里了。”唐少華有些無奈。
云南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全年都能種植蔬菜。在3月至11月的銷售旺季中,其他省份受到氣候條件制約無法生產的蔬菜,但在云南仍然可以生產。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憑借這些優勢,只要解決農戶種植不規范、種植行業融資難等問題,“云菜”的發展空間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