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李登海而言,海南育種基地有著特殊意義,見證了他玉米育種的每一次突破——
1978年,海南荔枝溝,“掖單2號” 突破了畝產不過700公斤的瓶頸;1989年,陵水基地,“掖單12號”畝產首次突破1000公斤;2005年,南濱基地,超級玉米“登海超試一號”畝產達到了1402.86公斤,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在科研上要向巴頓學習,巴頓的特點是善于在一線指揮戰斗,玉米育種也要在第一線搞創新,既要站在科研一線,也要站在市場競爭一線。市場競爭的需求,就是科研創新的方向。”創新的火苗,在63歲的李登海心中熊熊燃燒了41年。
41年不斷地攀登玉米育種高峰,讓李登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創新瓶頸也隨之而來。創新的突破點在哪里?登海種業未來將走向何方?
面對記者的疑問,李登海并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帶記者來到了試驗田。
“高產玉米通常抗倒伏能力差,抗倒伏力強的玉米往往產量不高。你看,這是我們正在培育的新品種,穗位從原來位于莖稈的三分之一處,降到了離地面僅有20厘米,加上粗壯的根系,堅硬的莖稈,解決了兩者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緊湊型玉米新品種培育的一個重大突破。”在一塊剛授完粉的試驗田里,李登海表示,每一次創新的突破都不容易,但目標不會改變———新品種必須要符合市場競爭規律。
創新,既要有微觀上的完善,更需要重大的技術革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為登海種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未來登海種業創新的突破點。”李登海告訴記者,“對于登海種業而言,目前首要的任務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優質種質資源,引進新品種,整合現有種質資源,實現新的突破升級。”
南濱基地6號試驗田,承載著李登海再創新的夢想。這塊面積僅有3畝的試驗田,栽培著400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的栽植數量僅有三株。“這些正在培育的新品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世界上先進的種質資源變成可利用的自交系,然后進行選擇、培育,改良了國內種子的品質。”李登海說,“2005年,登海種業就測試出了國外種子的配合力,近年來登海605、678、679、3792、701、662、618等優良品種的培育,都是通過這一途徑實現的。”
說話間,不少操外地口音的人上前打招呼,李登海一一回應,很是熟絡。“這些都是登海種業分布在全國32個科研機構的育種隊員,面前的這些試驗田,分屬東北、新疆、廣東、廣西等不同產區,他們把各自研發的自交系創新資源,拿到海南育種基地這個平臺進行測交,這就是我們的集成創新。”李登海表示,登海種業最初整合種業資源開創玉米高產道路,靠的就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今后,登海種業還將加大育種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動協同創新再上新水平。
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在登海種業這個平臺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李登海多次談到十八大報告中的這句話,并以此制定了登海種業未來的發展目標。
“結合十八大報告,我們重新調整了工作思路,從目前到2015年,登海種業處于完善成長階段,優質種子的生產基地達到12萬畝以上,只有這樣才能滿足5000萬畝以上種植面積的需要,在全國各大種植區和玉米種植主要省份,都要有登海種業的高產品種。”李登海表示,到那時,登海種業要建成最大的種子加工企業,和能夠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種業公司,烘干、包衣,都和國際接軌,振興國家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