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南北方冬播收官,中國農村老百姓進入2012年的農閑時期,但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肥料的生產商和經銷商們卻異常忙碌。11月9-11日,國內復合肥行業的年度盛會——第十三屆磷復肥產銷會在山東濰坊舉辦,中化肥料、開磷集團、甕福集團、史丹利復合肥等國內知名復合肥企業悉數亮相,展廳內外共上千家磷肥生產商和經銷商的參展,規模可見一斑。
肥料、種子、農藥等各類產品的展覽會、對來年農資市場分析預測的論壇、判斷農資產品質量標準的專家分析論壇進行得如火如荼,讓肥料生產商和經銷商們應接不暇,他們除了現場亮身特色和優勢之外,更是在不斷尋找自身的生存狀態,守望行業的“春天”,呼喚政策的調整。
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肥料市場“馬太效應”愈顯——大企業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生存空間繼續受擠壓。據了解,目前國內有9家復混(合)肥企業的產量超過了100萬噸。2011年磷復肥行業前十名企業產量之和占總量近50%,磷酸二銨前五家企業云天化、開磷、甕福、宜化和六國化工產量之和占全國磷酸二銨總量的61%,三元復混(合)肥和磷酸一銨前十名企業的產量之和也占總量的50%。
與此相應的是,產銷會期間,記者從多家參展的大型磷復肥企業了解到:多數磷復肥骨干企業在行業形勢低迷的情況下依然實現了10%左右的銷量同比增長。史丹利和湖北新洋豐銷量大約增長30萬噸,湖北鄂中、祥云等品牌企業的銷量增長率基本在10%左右。而與此同時,一些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在持續下滑。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徐曉軍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4000多家復合肥企業中,有不少復混肥企業雖然生產許可證在有效期內,但已處于停產狀態。
從目前來看,盡管肥料企業在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境況下,行業普遍追求擴張粗放戰略,國內肥料市場表面上遭遇調整與整合。伴隨著行業調整的陣痛,肥料市場里的各種造假手段,更讓肥料企業、行政執法部門苦不堪言。此時,企業想要生存,想要長遠發展,還是先踏踏實實的把產品質量做好,經得起農資行業“質量萬里行”的考驗,經得起消費者的考驗。
產銷會上,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顧國新在會上提出,“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流通效率,加強質量監控、推廣科技施肥”將是肥業實現轉型升級的突破點。
那么,從長遠來看,面對挑戰,以品牌建設為先導,規范經營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走強。大型生產企業加大產業鏈,從原材料涉及的原煤、礦石等產品生產基地的建立,到連鎖店、直營店等銷售模式的延伸,逐步加大對市場風險的掌控能力;基于肥料的區域性特點,中小企業可轉型成為大企業的貼牌加工基地。
正如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期望的一樣:磷復肥行業要增強勇氣和信心,學會在低價位求生存,在低增長中求發展,要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向的轉變,搞好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和質量安全環保,借助全行業的智慧破解經濟運行中的難題,積極主動地打好調結構轉方式的攻堅戰,盡快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