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關注對資源的利用以及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此外,城鎮內生性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以及城鎮與產業的結合,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應有之義。
具體的城鎮化個案,資源的利用、產業的開發以及城鎮內生動力的引導與發展等問題,只需立足當地考量。對山東臨沂這樣的地級市,在鋪陳轄區內眾多城鎮化的藍圖過程中,則需要更具全局性的眼光與更加科學的見地。
世界因多樣而精彩,城市亦然。相似的建筑,雷同的產業,讓城市發展趨同。作為欠發達的革命老區,臨沂完成了轄區內城鎮化的“骨架”之后,著力完善城鎮體系,根據區位、資源和產業,將所有鄉鎮分為四大類,并選擇12個重點鎮優先發展。在發展中,臨沂充分利用各鎮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實現充滿個性的城鎮化;在產業規劃中也突出特色,著力避免同質競爭。
臨沂特色城鎮化的思路以及對于城鎮管理體制的探索,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12個重點鎮,如何建出特色來?
尊重百姓意愿,用規劃把歷史文化底蘊亮出來
驅車進入莒南縣大店鎮,仿佛一下“穿越”到了明清時代的集鎮。大路兩側宮燈造型的街燈,白墻灰瓦飛檐的建筑,讓這個北方小鎮充溢著古色古香的味道。
這里的城鎮化為什么是這般模樣?同行的大店鎮鎮長徐偉沒有急于解釋,而是帶著我們穿街入巷。具有典型明清風格的莊氏莊園,是大店鎮最古老的建筑群。革命戰爭年代,這里還是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的駐地。“把大店鎮建成明清古鎮風格,可不是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拍出來的。”作為大店鎮建設的“操刀者”,徐偉和同事們一直琢磨著怎么把歷史和文化的元素融進來。“規劃大店必先規劃古鎮,開發古鎮必先開發莊園,一環緊扣著一環。”
“齊魯紅都,古鎮大店”。從市、縣到鎮,前期的調研和規劃沒少費心思。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政府又對原有的建筑改造進行補貼。全鎮已完成改貌戶480戶,更換仿古牌匾520塊,鎮駐地仿古建筑形象進度達到90%以上。投資8000多萬元的明清一條街工程也已建成100余座商居樓,全面對外開放。
有人曾質疑:這就是“面子”工程,不如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服務能力上下功夫。可臨沂市城鎮化辦公室副主任孫樹華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小城鎮也要有個性、有品位,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孫樹華說。小城鎮是“農民之城”,與大城市一樣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建設上精益求精,“建筑風貌也體現城鎮化的檔次,何況是當地本身就有資源有條件,寧可留下一些空白,也不能留下遺憾”。
為引導和支持重點鎮彰顯地域歷史文化和時代風貌,臨沂市專門下發了《關于市級優先發展重點鎮城鎮風貌與建筑風格定位的意見》,倡導“城不在新、名在特色;鎮不在大、優在功能;樓不在高、美在環境”,引領重點鎮走個性化發展的路子。
在規劃編制階段,臨沂市規劃局牽頭邀請國內名家、名院,開展“規劃下鄉”活動,引導城鎮風貌與建筑風格向著協調、有序、特色鮮明的方向發展。各重點鎮都編制了體現本鎮特色的1—2平方公里的中心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并確定主體建筑流派、主色調及建筑體量。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臨沂市優先發展的12個重點鎮特色魅力漸顯,蒼山縣尚巖鎮的“楚風漢韻”、沂南縣張莊鎮的“魏晉古韻”、蒙陰縣垛莊鎮的“紅色風情”……組團建設的新農村社區也結合鎮駐地風貌,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宜樓則樓、宜房則房。
現在,當地群眾和外來的客人有同樣的感受:臨沂的小城鎮越來越好看、越來越耐看。
產業發展,怎樣避免同質化?
分工布局,每個園區突出1到2個特色產業
在郯城縣李莊鎮,連片的工業園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一年前還在家賦閑的屠志秋正在一家飲水機廠內忙活,家里的兩畝多地,都已經流轉出去。而她最新的計劃,是要在鎮上賣得正火的樓盤里買一套房子。“以前就是在家帶帶孩子,也沒啥事,現在一個月能掙個1500多元錢,廠子都這么紅火,安心在這干唄。”
屠志秋的老板胡仲強是浙江寧波人,他之所以到李莊鎮來投資建廠,是因為看中了這里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未來的發展前景。“剛來的時候還是片空地,零星有幾戶人家。現在工業氛圍濃得很。搞城鎮化,得先把經濟搞上去,先有產業才建房。老百姓哪個不想過好生活,不能讓他住了樓還要擔心明天吃什么,沒了地孩子長大怎么辦?”
產業,是小城鎮建設的必要支撐。臨沂市的12個重點鎮,大多都有建設工業園區的計劃。但如果工業園區遍地開花,改革開放初期那種“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景象會不會重現?
“城鎮化并不意味著每個地方都要搞工業園,關鍵是要對產業進行統籌規劃、分工布局。”臨沂市副市長宋培杰說,“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通過‘飛地經濟’,引導項目跨縣區、跨鄉鎮到優勢區域和專業園區安置,實現規模經營。”
按照“一鎮一品”的思路,臨沂市培育出一批特色產業型、商貿集散型、文化旅游型等個性鮮明的小城鎮。每個工業園突出1至2個特色產業,主導產業之外的項目不引、不上,本鎮新建工業項目原則上都進園區。與此同時,臨沂市推動項目跨鄉鎮到園區落戶,實現資源共享,優化產業布局。
短短兩年時間,李莊鎮家電產業園引進重點項目63個,簽訂引資合同168億元,其中過億元的項目有32個,過10億元的有4個。從最初“小蝦米”的項目都想要,到現在“挑三揀四”,李莊鎮越來越有底氣。
“與‘人的城鎮化’相對的,是物的城鎮化。光建起大片的高樓大廈,人是找不到幸福感的。”對于產城共建,莒南縣住建局局長高文秀有自己的見解:“臨沂的小城鎮建設具備后發優勢,可以規避先發者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產業要有分工,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斷了自己的后路。”
重點城鎮,示范效果有多大?
把機制建起來,城鎮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足
“下樓進大棚干活就是農村人,回家換身衣裳就是城里人,吃穿不愁,閑下來去廣場上跳跳舞。”距李莊鎮駐地不遠,就是劉道口社區。50歲的吳紹榮只花了17萬元,就住進了120多平方米帶車庫的樓房。
會計劉金西最清楚這里面的賬。“找了一個開發商,拿老村的地做開發,建起了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新型農村社區,沿街樓出租又增加了集體和居民的收入。”
這種辦法,并不是李莊鎮的獨創。臨沂人均財力僅有山東省平均水平的四成。鎮長侯素云說,2011年,郯城縣決定在李莊建家電產業園,縣財政僅在路網、水電等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就達1億元。“當時李莊的地方財政收入剛過千萬元。”
而去年,李莊鎮地方財政收入創紀錄地達到了7012萬元,比2011年增長156%。
漂亮的數字背后,是市、縣兩級政府的“推手”。2011年起,臨沂市級財政連續3年為每個重點鎮每年安排500萬元資金,縣區財政按照1∶1配套,用于獎勵、補貼和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通過市場化運作,各重點鎮還成立了投融資公司,以多種形式吸引各類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和運營。
更值得關注的,是臨沂市對城鎮管理體制的探索。按照權責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則,臨沂通過委托、授權等多種形式,賦予重點鎮40多項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同時,戶口準入條件進一步放寬。凡是進入小城鎮居住的農民,都可以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它更重要的意義是樹典型、做示范,把小城鎮自身發展、社會支持和政策扶助的機制建起來,使其具有內生發展的動力。”在高文秀看來,機制建起來,就像已經開動的火車,再想停也沒那么容易。在徐偉看來,重點鎮建設最重要的作用是提振信心,“讓外來的投資者有了投資的信心,讓當地群眾有了置業消費的意愿。這是小城鎮發展的希望。”
城鎮化課題宏大,兩年的時間畢竟太短,12個重點鎮建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城鎮建設管理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市、區、街道、社區管理職責需要進一步明確;城鎮規模偏小、產業支撐較弱,綜合承載能力不強;現有的土地管理、戶籍管理等體制性障礙沒有根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