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值初冬,站在廣州增城市小樓鎮農民的菜地里,就像置身綠色的海洋。一陣清風吹來,遲菜心上的黃花隨風搖曳,飄來陣陣清味。
小樓鎮位于增城市丘陵地帶,人均僅幾分耕地,前幾年是個有名的經濟落后鎮。自2008年標準化種植遲菜心以來,在2200公頃的土地上,3個月就產出近兩億元,實現了農民脫貧致富。
在這人均幾分耕地上,一棵棵遲菜心,使小樓鎮發生變化。近日,記者在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增城遲菜心因生長期長、冬季收割而得名,素有冬季“菜心之王”的美譽。幾年前,小樓鎮種植的遲菜心與周邊地區的品種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辛辛苦苦種植的菜心難以賣個好價錢,增產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僅靠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農民很難致富。
從2008年開始,增城市質監局與農業等相關部門、小樓鎮政府,緊緊圍繞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在小樓鎮的臘布村建立40公頃的遲菜心標準化示范區。幾年來,形成了從示范區到村有示范戶的示范網絡,帶動了全鎮及周邊1萬多農戶,按照標準種植遲菜心。
在小樓鎮村民何秋扶種植的田間,一棵棵遲菜心仿佛按固定尺寸制造的一樣,長得齊刷刷的,每棵菜心上開的黃花也齊整整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連片種植的遲菜心,一塊塊葉齡標記牌和作業流程卡錯落有致。何秋扶看著即將收割的菜心自豪地說:“以前種植的遲菜心長相和質量都不好,幾毛錢一斤都無人問津,現在是按工業化理念種植,整地、選種、播種、管理、收獲全程采取標準化生產措施,每公斤賣5元左右,3個月的種植時間收入可達7萬元,實現脫貧了。”
在小樓鎮,像何秋扶這樣靠種植遲菜心脫貧的貧困戶還有不少。
“今年單單種遲菜心,就有1.5萬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春、夏、秋3季種植的其他農作物,今年脫貧了。”臘布村村民賴潤照望著綠油油的菜地發自內心地高興。去年,在臘布村的1537戶農民,人均年收入已達9000元。
在廣州綠聚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示范田里,一片連一片的遲菜心,宛如江南春天油菜花盛開的景象,香飄四野,展示著標準化種植的綽約豐姿。一項項標準化種植技術,從點到面,被固化成作業標準卡,走進了每一塊地,每一條壟,每一棵菜心。該公司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不僅“鏈接”著幾百農戶開展標準化種植,解決剩余勞動力5000多人,而且發揮農業龍頭企業作用,一頭聯系農戶,一頭聯系市場,每年為當地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總經理張文彬說:“作為以示范區為依托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將農戶聯結到龍頭企業之下,用一系列標準規范農民的農業操作過程和農產品加工過程,保證了企業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
在當地,像張文彬這樣的農業龍頭企業就有7家。這些龍頭企業以示范區為紐帶,把農戶鏈接在一起,帶動農戶3萬多戶,幫助農民增收1.3億元。推動小樓鎮產業發展,增加村集體收入,實現富余勞動力就地就業、農民就地增收。
在小樓鎮示范區旁設立的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站,承擔著整個示范區遲菜心每次農藥用后和上市的監測。為實現無公害生產,小樓鎮政府農辦監管著整個示范區,將育苗、種植、施肥、用藥的”綠色“和”質量安全“標準技術貫穿于遲菜心種植的全過程。一方面,通過植保部門向農戶推薦購買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由行業協會牽頭,農戶將所需的農資列成清單,然后統一購買,建立了用種記錄、用藥記錄等”檔案農業“記錄;另一方面,檢測站不僅按照計劃對每片示范區進行種植過程的農藥殘留檢測,而且還進行隨機抽樣檢測,使每個環節都實現了監管。
小樓鎮農辦主任陳文強說:”將成熟的標準化種植模式集成起來,統一寫進農戶生產責任的合同文本里,并納入分片干部的目標考核體系之中,實現了蔬菜的綠色種植,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不僅實現了農超對接,而且還大量出口到香港和臺灣等地區,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標準化示范區的帶動下,遲菜心種植實現了農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成為增城市北部山鄉巨變、綠色崛起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