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相對疲軟、國家涉農文件相繼出臺,在這樣的態勢下,投身“農門”似乎正成為一種趨勢。企業投資現代農業,不僅帶來新的技術,也在不斷革新農產品的銷售方式,拓寬銷售渠道。其中,農產品網上銷售就是一種嘗試。只是效果幾何,還有待觀察。
新鄉村“愛”情故事
這里的新鄉村“愛”情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而是城市企業家;他們牽手的也不是水靈靈的村花,而是現代農業,講的是資本“下鄉”的故事。
此前,網易公司創始人兼CEO丁磊相中了浙江湖州市安吉縣的一塊風水寶地,不是為別的,而是為了建個養豬場;北京匯源飲料食品公司董事長朱新禮則鄉土情懷濃郁,一心致力于有機農業的開發;曾任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柳傳志、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等行業大佬紛紛投身現代農業。就連聯想、網易、京東等這些IT圈的領頭羊們也不甘落后,跑到農業領域大施拳腳。新光、華隆等義烏本土企業也看中了農業這塊投資熱土。
畜牧獸醫水產、蔬菜水果、園藝花卉……企業涉足的農業類別五花八門。當然,有投資就有產出,之后還有銷售的問題。怎么賣才能最大限度收回成本,增加收益?不少人將目光瞄準了網商平臺。
涉農電子商務增長迅猛
“我常年在田間地頭,可是我的菜能靠網絡賣到全國各地。”淘寶網上一金華店主小葉說,電子商務能夠幫助農產品打破以往有形市場的束縛,有效拓展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這種跨地域的特性吸引了不少商家、企業入駐網商平臺。
“幾年前,很少有人嘗試在網上賣農產品,現在網上一搜就一大堆。”小葉表示。的確,網上叫賣農產品已不是新鮮事,但這種銷售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據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9日發布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2012年)》顯示,涉農電子商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2年阿里平臺上共完成農產品交易額198.6億元,同比增長75%。
以淘寶網(含天貓)為例,截至2012年底,正常經營的注冊地在農村(含縣)的網店數為163.26萬個,其中注冊地在村鎮的為59.57萬個;經營農產品類目的網店數為26.06萬個,涉及農產品商品量1004.12萬個。而在阿里巴巴B2B平臺,經營農業類目的誠信通賬號在2012年底也達到1.7萬個。
信心足“錢途”無憂?
除了企業、個體戶,網上銷售也吸引了地方政府的眼球。本月初,集合遂昌縣原生態農產品、美食、竹炭、高山茶、旅游產品等特色商品的淘寶網“特色中國—遂昌館”正式上線。
遂昌館的推出,將吸收網店賣家、網貨涉農供應商、農業專業合作社、縣域內涉旅機構等產銷方加入,探索“以銷定產”的全線銷售模式,更加深入、系統地挖掘網絡營銷的潛力。淘寶網相關負責人表示,淘寶很有信心,把遂昌縣的特色農產品通過淘寶網銷往全國各地,送到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手中。
無論是產品提供方還是平臺提供方,都對網銷農產品充滿信心,認為其“錢途”可觀。只是對消費者來說,網銷農產品的前景略顯單薄。
阿里巴巴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2012年)》指出,流通環節多、損耗大是農產品“買難賣難”的重要原因。而農產品網銷則是減少流通環節的新嘗試。“環節是減少了,但時間未必縮減。”經常網購的義烏市民程宸表示,物流效率直接影響著網購的速度,特別是節假日期間,指不定什么時候能收到貨,難以保證新鮮度。去年就買過一次農家自制番薯干,等寄到時有些都有點發霉。“
價格也是一大問題。”網店出售的農產品價格并不便宜,尤其是一些鮮菜,每公斤售價比市場高出不少。“曾在網上買過菜的章女士表示,干貨可全國配送,一般鮮菜僅限于同城,范圍有限。且不少農產品是農家手工制作,能保證原汁原味,但衛生狀況等問題就無法保證了。所以買農產品時,還是傾向于到市場上購買,看得見摸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