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渠首淅川再添鳥中“國寶”,東方白鸛首次現身丹江濕地
2023-11-29 12050次
11月25日,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和護鳥志愿者在開展冬季候鳥遷徙巡護監測中,激動的發現有著“鳥中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現身丹江。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涉禽,為鸛形目鸛科鳥類。其體態優美,成鳥體長超過1米,黑翅白體,赤腳長喙,棲息于開闊的沼澤、湖泊和潮濕草地。東方白鸛是少見的旅鳥,因繁殖分布區域狹窄,野生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瀕危等級,是我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鳥界國寶”、“鳥類大熊貓”之稱。
“河南位于東方白鸛遷徙通道上,系重要的驛站。但并不是東方白鸛主要越冬地,僅在黃河濕地、商丘黃河故道等部分區域有越冬記錄。此次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的東方白鸛數量高達28只,屬較大的越冬遷徙種群。在我省罕見,對于后續研究東方白鸛的遷徙路線及越冬棲息地的選擇有著重要意義”。河南省鳥類學會理事長、鄭州師范學院李長看教授說道。
除此之外,丹江濕地已來越冬水鳥2萬余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4只,已連續5年穩定前來越冬。
近年來,淅川縣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把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為加強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成立占全縣國土總面積1/5以上的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林長制+濕地生態保護”,持續開展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多年來累計修復濕地1.5萬余畝,栽植各種適生耐水植物40萬余株,有效確保了丹江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為“一庫碧水永續北送”筑牢生態屏障。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此次東方白鸛的發現,是繼今年2月份丹江濕地發現“鳥中國寶”朱鹮,10月份丹江口水庫蓄滿170米最高水位后,再一次給淅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的驚喜和震撼。目前,丹江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已監測發現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達到10種。鳥兒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隨著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到淅川棲息繁育。渠首淅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絢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