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本刊記者 李穎
“我是去年9月份任科技司司長的。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王勇局長到總局赴任第一次和我見面時說的:‘科技非常重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要先行。’這并不是領導的一句簡單的鼓勵,我認為是領導交代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采訪伊始,武津生借用王勇局長的一句話切入了主題,對質檢科技的三重角色作了解讀。
應對突發事件的急先鋒
2008年9月17日,武津生由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副局長升任科技司司長。“特種設備的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生命、財產安全,當時我對自己的工作處境的評價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因為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武津生說道。然而令武津生始料未及的是,離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崗位,走馬上任科技司司長的第一天,他就被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漩渦之中。
“我上任以來,接觸到了兩次嚴重的突發事件,一次是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一次就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說起這一年來當科技司領頭人的經歷,武津生不免感慨良多。“科技司不屬于一線業務司局,但卻始終在一線司局背后起著技術支撐的作用,和一線司局一樣承載著重大壓力和責任,如果說標準、計量等項工作是基礎,那么質檢科技工作就是基礎的基礎。”
時隔一年,武津生對三聚氰胺事件依然記憶猶新:“牛奶非法添加三聚氰胺是一次突發事件,我們此前并沒有對牛奶中含有三聚氰胺檢測的經驗。事件發生后,國務院常務會議明令質檢總局盡快研究出生鮮奶和乳制品三聚氰胺的快速檢測方法,而這一工作組織的重任,無疑落在了科技司的肩頭。”
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學物品,不允許在食品中添加。這種非法添加物質如何檢測,成為了當時擺在武津生領導的科技司一班人面前急需攻克的難題。
武津生上任第二天,便組織質檢系統的專家,就快速檢測方法進行研究,要求有關指定研究機構不惜一切代價,爭時間、搶速度,突破三聚氰胺快速檢測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科技司的組織下,統一測試方案,統一測試盲樣,統一評價標準,在短時間內搭建了科技成果的統一測試平臺,征集了社會各界提供的128種檢測方法,通過統一測試評價,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制的三聚氰胺快速檢測技術,不僅檢測靈敏度高、檢測時間快,而且檢測成本低,操作簡便。15分鐘便可完成整個分析步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術優勢。2008年10月24日,質檢總局等7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廣應用國家標準〈原料奶中三聚氰胺快速檢測/液相色譜法〉的通知》。按時完成了國務院交辦的突擊性任務。
今年4月份,全球爆發甲型H1N1流感,也是對全系統技術機構的重大考驗,在科技司的組織下,中國檢科院及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深圳、珠海、山東、廈門等多個直屬檢驗檢疫局緊急行動,快速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的口岸排查技術方案,緊急編制了一批技術標準,為應急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中國檢科院的“甲型H1N1流感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技術成果,經過嚴格測試,被衛生部、科技部作為推薦,成為全國僅有的8種方法之一,用于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
搭建公共檢測平臺的基石
在外行人眼中,科技司離食品安全、消費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等社會關注點較遠,肩上承載的責任相對較少。
“其實則不然。”武津生正色道,“科技司離直接責任較遠,但是我們肩負的基礎責任更重要。我們的一些決策和工作思路,會影響到質檢系統內技術機構的發展,而技術機構的發展,又直接影響到技術機構工作的水平。我們質檢系統是靠數據說話的,而技術機構則是承載這些數據的支撐和保證。”
“在一些突發事件面前,特別是非法添加,我們很多時候是無法預知的,就像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和突發甲型H1N1流感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突擊研發新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手段。”說到這里,武津生眉頭微蹙。
為了防微杜漸,目前擺在科技司眼前的問題是如何建立能夠防患于未然的公共檢測平臺。為了使記者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建立這種公共檢測平臺的意義,武津生解釋道:“‘三鹿’事件讓我們知道了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使其蛋白質含量虛高,那么我們就要考慮,還有什么食品和飲品可能添加什么樣的添加物。為了提高色度,不法分子會添加什么;為了增加口感,不法分子會添加什么等等。我們要組織有關檢測研究機構把這些事情想在前面,提前研究出檢測它們的方法。”
除此之外,公共檢測平臺的建設,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應對國外的技術壁壘。2003年5月,日本修訂了《食品衛生法》,從2006年5月29日起實施食品中農業化學品殘留“肯定列表制度”,并執行新的殘留限量標準。
日本是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肯定列表制度”及殘留限量新標準的實施,給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帶來嚴峻考驗。
“以前,‘肯定列表制度’里規定的很多項目我們都不能檢測。不能檢測造成的后果就是人家說我國的出口產品不符合要求,我們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我們在研究的就是一些國外的標準要求的項目,我們根據他們的要求把我國出口的產品精確到一個等級,看出口產品是否在他們要求的合格范圍之內,以此來應對國外的技術壁壘,從而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
這也是我們要建立這個平臺的一個重要目的。”武津生說道。目前這項工作,科技司正在組織專家進行前期的調研。
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科技先行”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科技的進步與否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
從科技司的職能劃分不難看出,科技司的工作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科技規劃、科研管理、實驗室設備管理和地理標識產品管理。在科技規劃管理中,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便是國家質檢中心的建設。
近年來,國家質檢中心的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質檢中心的建設,促進了專業檢測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產業水平和技術能力的提高。質檢部門也借助國家質檢中心的建設,提升了整體的技術能力。
“地方政府把國家質檢中心看作是促進地方發展的引擎。”為了更鮮活地展現國家質檢中心“發動機”的作用,武津生舉例說道,“廣東佛山國家燃氣具質檢中心就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在這個中心建立之前,佛山生產燃氣具的企業不多,生產水平也不高。在中心建立后,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升級與快速發展,產值成倍增加,當地產業的面貌和產品質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了解,國家質檢中心的建立在地方發揮了四個功能,即檢測功能、科研功能、標準制(修)訂功能和為企業技術服務的功能。正是由于國家質檢中心具備了上述四個功能,這便在無形中促進了企業向國家質檢中心的聚集,促進了地方和地區乃至全國產業的發展。
“科技司的工作主要是在做質檢事業的技術支撐工作。目前,質檢系統內的國家質檢中心共有260余個。廣東東莞的國家中低壓電器質檢中心,它的中低壓電器的檢測能力已能夠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僅次于荷蘭的一個實驗室。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能夠按照國際先進標準進行檢測,我們的檢測數據已經被國外著名的實驗室認可,我們在一些領域的檢測水平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說到這里,一抹久違的笑容綻放在武津生臉上。
除促進技術機構的建設外,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更是質檢科技直接服務地方、服務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地理標志產品,顧名思義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對于地理標志產品,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產品質量、保護其特色和知識產權,使它創出品牌。這便是地理標志保護的原理。”武津生繼續說道,“賣螃蟹的多了,為什么只有陽澄湖大閘蟹能賣出好價錢?因為我們對陽澄湖大閘蟹的養殖方法、飼料要求、水質條件等都做出了一系列標準,并嚴格推進,所以它與一般的螃蟹相比,質量好、口感好。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防止有人假冒陽澄湖大閘蟹,并有針對性地做出一套監督保護措施,這就是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
地方政府把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來看待。目前,我國經過審定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已經達到了900余個。與此同時,在國際上,發達國家也非常看重我國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法國干邑白蘭地酒、蘇格蘭威士忌等國際知名產品也在申請我國的保護。目前,總局正在與歐盟等國家探討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方面深化國際合作的措施。相信不久會有更多的中國優質地理標志產品遠銷海外,國外的著名地理標志產品也會在我國得到保護。
“質檢事業正面臨著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堅實的科技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我們科技工作者要緊跟形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開創質檢科技工作新局面!”武津生用一段慷慨激昂的話語結束了此次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