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四點,美股收盤,拼多多大漲12.56%,市值達464.5億美元,繼今年1月后再度反超京東(446.46億美元),一舉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市值僅低于阿里巴巴(4492.39億美元)、騰訊(3888.19億美元)和美團(655.72億美元)。
拼多多不僅市值上超越了京東,體量上也超越了京東。
在今年10月10日拼多多四周年會上,拼多多CEO黃錚就宣布過拼多多的真實支付GMV(成交總額)已經超越了京東。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也引起了阿里的敵意,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黃錚就懟了阿里的“二選一”。
雖然一線城市很多朋友都還不知道拼多多,或者是覺得拼多多low,不屑于用,但在默默無聞中,它已經大到讓你無法忽視,已經超越京東,威脅到阿里了。

— 1 —
拼多多的奇跡增長

成立4年,拼多多的成長速度確實令人瞠目結舌,也讓很多老大跟都汗顏:同樣是突破1000億的GMV,阿里用了10年,京東用了6年,拼多多只用了3年。
在2018年拼多多上市前的員工大會上,黃崢曾說過未來三年要在GMV上超過京東,如今這一目標已經比預計提前了兩年。
1、2015年9月,拼多多正式上線。 2、2016年7月,拼多多用戶量突破1億,獲得B輪1.1億美元融資,IDG資本、騰訊、高榕資本領投。 3、2016年10月10日,拼多多周年慶單日交易額超過1億元。 4、2017年09月,用戶超過1億,月GMV超100億,日均訂單超過100萬單; 5、2017年12月,用戶數量突破3億,成為僅次于淘寶,京東的第三大電商平臺。 6、2018年4月,拼多多獲得新一輪30億美金融資,騰訊領投,投后估值超過150億,大約是唯品會市值的兩倍。 7、2018年6月29日,拼多多提交招股書。 8、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正式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發行價19美元,市值達到240億美元。 9、2019年10月24日,拼多多市值達到464.5億美元,超越京東。
拼多多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拼多多活躍買家數、GMV(成交總額)和收入大幅增長,年化GMV同比增長170.5%至7091億元;年化活躍買家同比增長40.6%至4.83億。
從年度活躍買家數的增長看,二季度拼多多、阿里巴巴、京東分別新增了3990萬、2000萬、1080萬活躍買家數,拼多多的新增活躍買家數比另外兩家加起來都多。
— 2 —
拼多多快速增長的原因是什么?

其實,瘋哥也非常好奇,于是打開了拼多多的小程序,體驗一下,不銹鋼電熱水壺15.99,南極人襪子8.46元10雙,抽紙32包6.9,5斤檸檬4.84,拼購銷量都到了10萬+...
這也太便宜了吧!拼多多是如何做到的?背后有什么商業邏輯?
知名商業顧問劉潤老師說:拼多多快速增長背后有兩個原因,一是從B2C到C2B,二是以人為中心的社交電商。
1、從B2C到C2B
在過去,所有的電商平臺都在搶一個資源,那就是流量。
平臺通過廣告等各種方法,獲得巨大的流量,為了讓這些集中流量來了之后有東西可買,平臺上就得有海量的商家和產品來滿足用戶各種各樣的長尾需求,用戶來了之后,通過搜索找到想買的產品。
這些平臺都是以搜索為核心,用產品去等需求,這是過去的電商邏輯,我們把它叫做B2C。
但是現在,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已經把流量都瓜分完了,作為后進者,就算你產品再好,你想去流量池子里分一杯羹也幾乎不可能了,那怎么辦呢?
在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談了自己對電商邏輯的看法。
黃崢說,他曾經跟騰訊的人說過,騰訊做電商失敗,是因為他們理解的電商是,流量×轉化率=GMV(總成交額)。但是流量邏輯在今天已經不成立了。
玩流量經濟,你永遠玩不過阿里,你得另辟蹊徑。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叫做“C2B模式的社交電商”。什么意思?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它帶來的爆發式的連接效率躍升,導致需求與需求之間,可以瞬間聚集,形成快閃快滅的“消費集團”,代表這些“消費集團”的職業,就是“砍價師”。
拼多多上的賣家,其實本質上就是“砍價師”。
淘寶上的賣家,都是代理商,需要自己進貨、賣貨和發貨;而拼多多上的賣家,不進貨也不發貨,他只是收集起海量的需求,形成巨大的“消費集團”,然后代表這個“消費集團”,去找廠家砍價,團購商品,成交后由廠家直接發貨。
這么大的訂單量,廠家不用做任何推廣和銷售,能節省下來不少成本,當然愿意把一部分利益讓給用戶,最終就能讓你以極低的價格買到商品,這就是C2B,它的本質是用需求找產品。
2、以人為中心的社交電商
那拼多多是如何瞬間聚集起海量需求的呢?
通過社交關系。在這方面,沒有比微信更完美的工具了。
拼多多上的賣家,也就是“砍價師”發布了一款商品后,你可以直接買,比如直接買的價格是19元,但如果你想以更低的價格9塊9來買,就得邀請5個或者10個朋友,一起團購。
于是你為了更便宜,就把這個商品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或者直接分享給有相同需求的朋友。
這樣1個邀請5個,1個邀請5個,迅速裂變,就能在短時間內聚集起無數小團,形成一個巨大的“消費集團”。
拼多多獲得流量的方式,是以人為中心的迅速裂變,它用商品的便宜,購買了你的社交關系,流量成本幾乎為零。
拼多多創造了一種新的邏輯:以人為中心的電商,“通過拼團了解人,通過人推薦物,后期會過渡到機器推薦物。”所以,拼多多的App里沒有搜索,也沒有購物車。
用黃崢的話說,把今日頭條的信息流換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
— 3 —
拼多多還能持續增長下去嗎?
當然,拼多多在迅速長大的過程中,也受到了許多質疑,在商品質量、用戶體驗、供應鏈、管理、系統能力等方面,還面臨著不少挑戰。
尤其是在真實支付GMV、市值超過京東后,拼多多接下來可能要對阿里更大的競爭壓力。除了“二選一”,其他方面的持續打壓不可避免的也將持續涌來。
拼多多能打贏這場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