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生于2015年,創始人黃錚。
雖然拼多多“早在”4年前就已經涉足電商,但在剛起步的時候基本沒什么存在感。轉折點是2018年6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之后拼多多聲名大噪,這家專注低價的電商平臺正式走入消費者的視野。

拼多多電商的模式和其他平臺不同,其主打的“拼團”玩法大大增加了產品的曝光度和傳播度,產品優惠信息在微信群內廣泛傳播,形成了鏈式效應。
然而,同樣是做電商,拼多多似乎總是籠罩在淘寶(天貓)和京東的陰影之下。當然這也和市場環境有關,淘寶和京東經過多年發展之后坐穩國內電商的前二位置,淘寶在生活用品、京東在數碼領域有著難以撼動的優勢,就算拼多多后來居上,地位也無法相比。
依靠“拼團”概念活躍于微信群的拼多多,在上市前后的那段時間里主推產品還是以小家電、生活用品等低價產品為主,在定位上有點像淘寶,也有點像京東。
然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上市以來拼多多的動作越來越頻繁,而且機智地借助iPhone的低價熱銷迅速抓住市場的注意力,知名度一路飆升。

10月24日,拼多多股價突然上漲,市值達到了464億美元。在這波增長的助推之下,拼多多超越了同為美股上市、市值448億美元的京東,成為國內第四大互聯網企業(前三分別是阿里、騰訊和美團),同時也成為了僅次于阿里巴巴的第二大電商平臺。
當初大家都以為拼多多是“鯰魚”,只能起到攪動市場的作用。但顯然,在獲得規模效應后,拼多多正露出嘴里的獠牙。
//////////
屬于拼多多的Moment
遙想去年上市,拼多多的市值不過是240億美元,如今過了一年半市值幾乎翻倍,這放在資本市場也算是一個小奇跡了。
今年8月,拼多多發布了第二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拼多多營收達到72億元,同比增長169%;過去12個月平臺GMV(成交總額)達709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21億元同比增長171%。
在拼多多平臺上,活躍買家達到了4.832億,同比增長41%;平均活躍用戶達3.66億,同比增長88%。
過去一年拼多多的增長有目共睹,而其增長的引擎還是“價格戰”。
每年的618和雙11都是電商銷售的重點戰場,而拼多多的參戰模式十分簡單粗暴,那就是直接上高額補貼。例如,今年618期間拼多多放出“百億補貼”的口號,對iPhone等熱門數碼產品進行價格補貼,實現了對京東、淘寶等平臺的奇襲。

根據拼多多公布的數據,他們在618期間共收獲超11億筆訂單,GMV同比增長超300%。拼多多的“下沉”戰略收效頗豐,數據顯示有近7成的訂單都是來自三線以下的城市。
在即將到來的雙11,拼多多的“百億補貼”仍未收手,并率先將平臺上的國行iPhone 11手機做到4899元。要知道,iPhone 11在9月才上市,起售價是5499元。這意味著拼多多靠著平臺補貼,讓一款新上市的手機直降600元,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然而,不見底的補貼帶來的是巨額的虧損,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拼多多的虧損有了大幅度改善,但還是達到了10.033億元(約合1.461億美元)。這或許就是“哭著數錢”吧。
除了虧錢令人頭疼,拼多多自身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例如負面印象。
不可否認,在發展早期由于拼多多走的就是平民路線,對平臺上的產品幾乎不加嚴管,導致銷售山寨手機、劣質產品、變質食品的情況比較多。在當時拼多多基本只有價格優惠這一個優點,但在快遞物流、售前售后和商品監管等方面和阿里京東都有較大差距。

這一年來拼多多幾乎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口碑維護上,掃除絕大多數銷售山寨、偽劣產品的商家就是最主要的動作。其次,拼多多加大了正面營銷的投入,而且在投放廣告的時候也會注明產品為原裝正品。
但市值能夠超越京東,最關鍵的還是說明這一套針對下沉市場打造的銷售模式是得到中國消費者認可的,而且其一直堅持的價格戰策略也收效頗豐。事實證明,無論是消費品還是電商平臺,“降價”才是提升市場份額的最佳武器。
//////////
新老代表決戰雙11
拼多多剛剛完成對京東的超越,而他們又即將在雙11的戰場上正面交鋒。
市值、股價只能說明部分問題,而不是說明全部問題,電商市場還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京東作為老牌電商平臺,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口碑都非拼多多可以比擬,其扎實的根基為京東提供了長線作戰的資本,而且花費巨額精力財力部署下來的物流、售后優勢,也是京東未來對抗拼多多的資本。

換言之,拼多多的優勢在于價格,而京東則在于服務。
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家電商平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在10月21日這一周開啟雙11大戰,看來他們的計劃是要將雙11的戰火燒足一個月。為了對抗拼多多,京東同樣宣布開啟“百億補貼”計劃,在補貼之下京東平臺上的產品雖然還是做不到拼多多這般低價,但二者之間的差價已經縮小,這時候京東的服務優勢就凸顯了。
(部分商品價格對比,圖片來自36kr)
實際上,今年電商平臺的主旋律是“相互滲透”。同樣是百億計劃,拼多多主要是給一些知名度高、單價高的產品(例如iPhone等數碼產品)補貼,很明顯拼多多想要獲得來自一二線中高端消費人群的青睞。
而京東的動作則恰好相反,京東的補貼覆蓋更多產品,從高端的電子產品到價格偏低的健康、護膚產品均有涉獵,雖然單品優惠幅度不如拼多多,但勝在范圍夠廣。
顯然,用戶和營收陷入停滯,外加拼多多和淘寶的前后夾擊使京東更有危機感,3C數碼電子是京東的基本盤固然要保住,但下沉用戶也不能放過。如此一來京東和拼多多可以看作是互相搶陣地,一時半刻說不清誰更有優勢。
然而越是拉鋸戰,就越是比拼基本功。靠著補貼和低價,拼多多成功搶到了一大批用戶,但要知道關注性價比的用戶是最沒有忠誠度的,只要有“第二個拼多多”把產品售價壓得更低,那么他們就會轉移陣地。
拼多多不可能一直砸補貼,不可能讓產品的價格保持在行業平均線之下,不可能容忍一直虧本。拼多多可以把“低價”打造成自己的平臺標簽,但始終要找到生財之道,因此軟實力方面必須要跟上來。

我們以京東作為例子,我們討論“為什么要在京東上買東西”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指向京東的售后服務和物流。哪怕是京東平臺上的產品并非最低價,但也不會影響他們的購買熱情。
在這一點上拼多多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光是物流方面拼多多就差得多了。平臺上的商戶尚沒有統一的物流平臺(好一點的發順豐,其他可能是三通一達),物流時效無法保障。
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京東的前瞻性,要知道京東物流已經建設了12年,而且每一年都有數億乃是十億元的投入,而且建設了12年的物流,直到今年才真正實現扭虧為盈。

這一份耐心、這一份隱忍、這一份決心,不知道拼多多學不學得來。其他諸如售前售后服務的加強則不算難事,無非是“決心+投入”而已。
綜合來看,拼多多目前的上升勢頭確實非常強勁,趕超老大哥京東也確實是值得欣喜。但論硬實力、論基礎條件,拼多多的底子依然是三家平臺中最薄弱的。電商市場不可能有“閃電戰”,只有持久戰,難得拼多多的形象正在好轉,他們更應該抓緊時間補短板,圈牢忠實粉絲。
低價策略只能是一時的手段,不可能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