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缺經濟時代 產品為王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緩解全國糧食嚴重緊缺等造成的產需矛盾、供需矛盾,國家對城鄉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實行了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糧票等票證。1954年,城鄉開始憑布票供應棉布;1955年,發行全國通用糧票。中國社會進入“票證時代”:吃飯要糧票、穿衣要布票、洗衣要肥皂票、燒火要煤票,買電器要購買證,最困難時連買火柴也要票。

“票證”的背后是短缺,短缺經濟下,糧票布票在不高的水準上解決了人民最重要的吃、穿問題,但也限制了商品生產的發展,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的典型表現。要打破這種低水平平衡,只有依靠改革開放。
“誰生產誰就能發展”,改革開放以后,以廣東省為代表的制造型企業迅速崛起,以“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開放格局悄然形成。
2.0 品牌經濟時代 渠道為王
如果說短缺經濟時代,是一個“什么東西都能賣出去的年代”,那么品牌經濟時代,則是一個“什么東西都需要渠道才能賣出去的年代”。人們的消費期待逐漸從過去的‘價優者得’,轉變為如今的‘質優者得’,甚至‘品牌優者得’。
因此,這個時代需要踐行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不斷打磨品牌、逐步升級質量,從而為品牌成長固本強基。民族品牌在這個時代得到了飛速發展,實體經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眾所周知,實體經濟的命脈在于“渠道”。以浙江省為代表的民族企業充分把握住渠道致勝,努力打造品牌經濟,在品牌效應的作用下,“天能電池”、“超威電源”、“雅戈爾服飾”等品牌終究因占據渠道而獲得成功,其產品也得以暢銷全國。
3.0過剩經濟時代 平臺為王
伴隨具有“民族驕傲”的諸多品牌崛起,過剩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這是一個消費者面對諸多品牌可以選擇又不知如何選擇的年代。“產業整合”、“搶占先機”成為了過剩經濟時代的代名詞。由于科學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京東、淘寶為首的電商平臺充斥著實體經濟的地位,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

在過剩經濟時代的影響下,成千上萬的創業者前赴后繼,一批批新型電商平臺呼之欲出。從淘寶的公共電商平臺,到京東的自銷電商平臺,到拼多多的批發電商平臺,再到云集的會員制發展平臺......因此,誰能提供具有個性消費與價值需求的產品,擁有流量經濟,誰就將擁有市場。
4.0 消費升級時代 消費為王 四川潤通現貨市場登場
按我國商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必將進入到一個消費市場發生深刻變化的年代——消費升級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誰能培育新型消費者群體,誰就將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以“促進商品流通·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四川潤通現貨市場以精準扶貧一村一品、鄉村振興一縣一品供應鏈創新為食品安全做貢獻;以綠色金融助推消銷一體,以零批對接普惠消費,促進商品流通。三化(指集約化、社交化、普惠化)平衡,以集約化消費聚三力,賣可恒量可溯源俏貨;以社交化盤城鎖微新零售;以普惠化消銷并舉獲三權。

2019年以來,四川潤通現貨市場培育培訓事業部以“培育新型消費精英·驅動實體經濟發展”為主旨,在潤通商學院先后舉辦了十五期新型消費者培訓活動,效果顯著。四川潤通現貨市場因集約化消費形成消費力資本,以消費者為中心重新定義品牌產品組合,同時重新構建生產、銷售、和服務的邏輯鏈條,開啟新時代消費為王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