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李軍杰)職業教育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一種新模式,正在全國推廣開來。業內人士表示,以扶智帶動扶貧,不僅能培養一批國家建設所需技術人才,更是能幫助一個個家庭消除貧根。“授之以漁”的職業教育扶貧或許能從源頭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宜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教育慈善事業中來。
記者在采訪廣東碧桂園時了解到,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由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出資4.5億元主辦,2014年開始招生。今年7月,首屆學生迎來畢業,就業率達到99.66%,其中不乏月薪過萬者。據了解,本屆畢業生均來自廣東生活困難家庭,在求學期間,學校免除其所有費用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
隨著學院的發展,招生區域不斷擴大。截至目前,已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省區招收學子1019人。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公開表示,他辦校的初衷是,讓勞動者尤其是那些被貧窮困擾的年青有志者,都接受職業教育。這不但可以讓他們掌握技術走向幸福生活,也可以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據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290位應屆畢業生中,除1人選擇自主創業外,目前已簽約就業人數289人。其中179位將就任基層管理干部、技術骨干崗,有11位學生月薪超萬元。他進一步表示,這主要得益于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培養教學模式。學院實行“三段式教學”,即前三個學期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第四學期根據學生特長和意愿進行崗位分流、定向訓練,最后到碧桂園相關產業鏈在崗見習,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導師共同為學生定制見習內容。
對此,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裴希更表示,職業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一種新模式,希望能在全國推廣開來,通過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幫助更多的貧困家庭脫貧。中國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職業教育學會會長李小魯認為,職業教育或能從源頭上改變一個家庭的貧困狀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帶有較強的公益性質,這一方面源于企業管理者對于社會責任的充分認識,另一方面也和企業實力較強有關。類似教育基金等都不是簡單地只做一年期,而是有很長的運營周期。對于企業此類社會公益作為,宜給予一定的鼓勵和社會公益宣傳,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教育慈善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