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閘蟹搬到線上,給予流量支持,會發生什么?9月16日,在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及滬蘇浙皖一市三省農業主管部門的共同指導下,首屆長三角大閘蟹云拼節在上海開幕。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蕪湖、興化等長三角大閘蟹優質產區聯合拼多多,共同成立“長三角大閘蟹云拼優品聯盟”,推動長三角大閘蟹產業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葉軍平、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黃非、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唐冬壽、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華和拼多多副總裁陳秋共同啟動了這一活動。
據悉,未來10天里,這些優質產區的官方旗艦店將陸續登陸拼多多,其間還會舉辦“開湖捕撈”“縣市長直播”“萬人團”等活動,消費者可以通過拼多多的限時秒殺、百億補貼、搜索等入口找到大閘蟹云拼節相關頁面,下單拼購各大產區的源頭好蟹。活動當天,拼多多還宣布發起“長三角新蟹農計劃”。 通過開辟商家入駐綠色通道、產區個性化電商培訓,以及提供百億補貼、限時秒殺等流量扶持方式,計劃在未來5年內,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并且創造200億元的線上增量市場。

長期以來,陽澄湖幾乎成為大閘蟹的代名詞,提起大閘蟹必指陽澄湖。事實上,大閘蟹這種“青背、白肚、金毛和黃爪”的螃蟹,學科名稱為中華絨毛蟹,廣泛生長于長江中下游。除陽澄湖外,長三角地區還有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等優質產區。長江中游的洞庭湖、洪湖也是大閘蟹的重要產區。養殖面積來看,全國大閘蟹養殖面積達到1000萬畝,其中長三角地區養殖面積達到了500萬畝,而陽澄湖水域面積僅為18萬畝,占比約為1.8%。但長期以來,除洪澤湖、固城湖等個別產區外,絕大部分產區大閘蟹都很難賣出好價錢。這些產區大閘蟹只能在線下渠道低價銷售,或者被不良商家拉到蘇州冒充陽澄湖大閘蟹,淪為“洗澡蟹”、“聽濤蟹”和“過水蟹”。 有專家指出,真正來自陽澄湖湖區的大閘蟹市場每年僅為3億元左右,但2019年全渠道打著陽澄湖大閘蟹招牌賣出去的螃蟹則高達300億元。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葉軍平認為,長三角地區盡管是大閘蟹主要產區,但是長期面臨農業標準不統一,區域農產品品牌、區域一體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的建立等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借助云拼節,各方應該加強合作,幫助為以大閘蟹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農產品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如何讓長三角大閘蟹走出困境?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唐冬壽同樣指出,“一市三省聯動,在大閘蟹的主產區率先完成聯動,符合長三角一體化的思路,也有助于大閘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處在成長期的大閘蟹線上市場,提前做好產業標準十分必要。記者了解到,為了規范大閘蟹電商市場、統一產業標準,拼多多此次聯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共同制定“長三角云拼大閘蟹產業標準”,優化養殖模式,完善大閘蟹電商銷售標準。一方面幫助蟹農節約養殖成本,另一方面規范商家,打擊以次充好、蟹繩注水、虛假宣傳等行業亂象。據悉,云拼節將首次在行業內推出大閘蟹“足斤足兩”概念:商家承諾足斤足兩之后,將在標題頁和詳情頁顯示足斤足兩標簽。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后,可以對螃蟹去繩后稱重,損耗高于行業標準以上(失水率超過7%),平臺將進行賠付。
專家介紹,目前,大閘蟹的銷售主要依靠線下收購商來完成。與工業品的高線上化率不同,作為農產品的大閘蟹線上化率整體不高。截至2019年,大閘蟹整體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線上規模僅為40億元,滲透率僅為3.6%。線上和線下是兩套流通體系,在購買、履約等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在大閘蟹線下流通渠道中,一只螃蟹從池塘爬到消費者餐桌,需要經過蟹農、本地一級收購商、本地二級收購商、消費地收購商、商超/批發市場、消費者等多個環節。層層加價,最終消費者為高價買單。反之,中間商通過壓低收購價格、提前預售蟹卡等方式,將市場風險轉嫁給蟹農。此次,拼多多發布“新蟹農計劃”,蟹農可在平臺的幫助下,轉型成為大閘蟹電商商家,通過平臺直接對接消費者,一方面獲取了流通環節的利益,另一方面直接面對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需求,優化源頭養殖模式。

“通過從培訓、入駐,到資源扶持、流量傾斜在內的一攬子新蟹農計劃,帶動一批優質的新蟹農,成長為地方代表性企業,并且用2到3年的時間,助力各大主產區形成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真正幫助更多優質湖區的大閘蟹走向消費者。”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說。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一體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并提出了“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促進長三角一體化,作為根基的農業自然也是重中之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農業是根基。推進長三角地區農業一體化,是加速長三角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杰表示。
“大閘蟹作為長三角最具特色的農產品之一,率先開展一體化探索有著特殊意義。未來,拼多多還將繼續發揮新電商‘農地云拼’的特質,借鑒大閘蟹一體化樣本,助力更多長三角特色農產品搬到新電商之上。”陳秋表示。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葛家春說:“電商已經在很多領域改造了我們的生活,線上化趨勢不可避免。目前,大閘蟹線上化開始加速,探索線上化產業標準十分必要。”
拼多多從農業起家,“腳上有泥,身上有土”一直是拼多多的底色。數據顯示,2019年,拼多多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成交額達到了1364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初步估計,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500億元。從大閘蟹“上線”、給予流量支持,到聯動十大湖區成立優品聯盟,再到培養新蟹農,并聯合制定線上化流通產業標準,拼多多正在形成一整套大閘蟹一體化的樣本。(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