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這里墨客云集,在古都洛陽有幸結識了畫家張珊女士,也正值趕上張珊老師“絲綢之路精品石窟壁畫藝術考察”一路歸來。
張珊女士出生于北京書香門第,受家父的熏陶對繪畫表現非常濃厚的興趣,之后進修中央美院,師從于段正渠,現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多次在國家級美術刊物江蘇畫刊、中國書畫報登載,曾榮獲河南省第三屆山水畫銅獎,河南省書畫攝影作品金獎,2011年在北京、西安多次舉辦個人畫展、部分作品并被收藏。同時還堅持為基層社區書法繪畫公益事業做出貢獻。
她的畫作清新宜人,猶如一次心靈的散步,全無陳法的禁錮,不見程式的痕跡,任靈性在筆端流淌著輕松和隨意。
杜甫題山水畫有詩云:“元氣淋漓障猶濕。”她在采訪時表示:我喜歡油畫,也想把油畫和國畫語言結合起來,在國畫的點線面中注入油畫的明暗,達到一種自己想表達的狀態,在我覺得靈光一閃的瞬間,色彩有時更激發我創作的欲望和興趣,色彩在視覺藝術中最具感情性、感染力,它可以給繪畫帶來更多的意蘊,它是歌、是夢、它是詩。
水墨色彩精靈般的融入了張珊女士的血液,帶給她生命的能量和張力,她說道:“繪畫如人生,酸甜苦辣俱全,它可以傳達快樂,也更磨練意志。為收集創作素材不惜百里奔波,因此喜歡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下書寫性情,形成了個性鮮明,用自然親和率真的視覺語言注入了精神氣息,在氣與勢的探索中獲得闊大的胸襟,與特有的視覺來感悟自然和人生而繪畫過程,便是自我修煉,自我完善的過程”。
天賦才情張珊老師從不據于前人蹊徑,生活中美的景物有所感悟便落筆必筆揮寫,即便是成化的題材再反復創造中也能展現出新的面貌,與之相比她的畫作日趨成熟,不變的是她對畫面意境的追求。人到中年藝術創造完全是心境的體現,她的畫作勝在情、韻、境。勤奮、熱愛生活,是張珊創作靈感源源不絕的法寶。
古人提出“師造化、法自然”就是懷著一顆敏感的心靈對自然的虔誠走進大自然,去領悟自然萬象,從中得到教益,自然萬象總是向人發送著至真、致美、至善的信息,只有從熏心的利欲中暫時抽出身來飄然進入千年古寺、虔誠地面對古佛,面對碧水青山,進行純樸和富有靈性的親和交融,才能領悟古老文化的真諦。她說:“此次絲綢之路精品石窟壁畫考察”之行更增加了我的繪畫的拓展,導師張一鷺先生是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先生對歷史藝術文化有深厚的積淀研究,學習之中得道受益和解惑。
采訪結束時張珊女士說:“我的生活離不開繪畫,繪畫筑起了我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的真實與夢境,我盡可能的讓心情與意念自然而然的融進畫里,人生在畫里行走,不知不覺中便得到調整和提升”。
人生最難的就是超越自我,處于事業巔峰時期的掌聲,面對下一個十年,張珊女士顯的更加自信與從容,最后祝張珊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