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億元A輪融資 數字城市新賽道跑出一匹黑馬
2022-06-17 點擊:次
青島膠州市杭州路451號,這里是有著二十多年歷史的方井園小區。
住在這里的居民至今還記得方井園小區從前的樣子:監控老舊功能缺失、停車管理難、沒有電梯、物業報修難、基層管理交互不暢通……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方井園小區的居民覺得有些不一樣了。高高矗立著的樓宇背后,圍繞社區安全、居民安全、社區電梯、社區消防、社區能源等具體場景,有了一張看不見的“智慧網絡”:入口的人臉識別、加裝的智慧電梯、24小時的智慧安防場景......
得益于“膠州市綠色智慧住區服務平臺”構建起的“市-街道-社區-物業等服務資源-居民”的五級生態體系,曾經的老舊小區正煥然一新,不僅解決了居民痛點,降低了物業運營成本,同時也提升了政府基層治理的效率。
截至目前,“膠州模式”已改造小區數量24個、覆蓋居民2.6萬人,成為山東省舊改觀摩樣板、獲住建部點贊,在山東復制并在全國推廣。
近日,這一膠州老舊小區背后的“設計師”——海納云也因億元A輪融資而再度走入公眾視野。
萬億智慧城市賽道,跑出一匹黑馬
智慧城市賽道,又添一筆重要融資。
6月13日,數字城市物聯科技公司——海納云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云”)宣布完成2億元A輪融資,本次融資由上海城投控股旗下2家投資主體(上海城投控股投資有限公司和誠鼎基金)領投,山東省新動能資本、青島全球財富跟投。
據了解,本輪融資主要用于海納云平臺研發能力建設、生態布局資源整合以及區域市場業務拓展。
成立于2019年的海納云從智慧城市產業鏈來看,位于產業鏈中游,系智慧城市系統集成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具備軟硬件一體化能力,其業務范圍覆蓋了數字城市建設從設計、建設、運維的全生命周期。
海納云相關負責人表示,基于多方產業協同,此次A輪融資主要圍繞著產業構建進行,尤其將近一步加速海納云在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落地。據了解,上海城投控股將與海納云在企業數字化轉型、智慧公寓、智慧建造、數字孿生、智慧酒店、智慧金融等場景展開戰略合作。
基于此次融資,領投方上海城投控股副總裁吳春表示,本次有機會通過上市公司城投控股的直接投資平臺參與投資海納云,也是將上海城投眾多應用場景需求和海納云技術能力與落地場景運營綜合能力相互合作的一個非常好的開端與機會。
作為跟投方,青島全球財富未來則與海納云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數字孿生、BIM設計咨詢、智慧車庫等領域進行相關合作。
青島全球財富董事長安杰表示,青島全球財富作為嶗山區國資平臺,通過自持樓宇物業已與海納云在智慧樓宇和BIM應用方面進行過合作,對海納云將自研技術和場景結合的能力十分認可,未來,雙方將在城市更新、智慧樓宇、智慧園區、數字孿生和BIM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關系。
作為工業互聯網之都,青島已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制造、軟件服務和網絡服務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目前正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身為本土企業的海納云有望助推青島市嶗山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
安杰認為,作為在青島嶗山區內孵化起來的本土企業,為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提供引擎。
未來已來的超級風口,資本為何重倉海納云?
宏觀來看,海納云斬獲資本青睞,并不是偶然。
智慧城市建設始于美國,盛于中國,目前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占全球的48%。
“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加快數字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作為獨立篇章,隨著各省市數字城市建設計劃相繼出臺,在國家政策利好、城鎮化與城鎮人口占比的提升以及技術進步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智慧城市已打開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6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5萬億元,不到十年間翻了20倍。
萬億級風口賽道也吸引了社會資本的加速投入。據中國信通院數據,我國對智慧城市的投資規模逐年擴大,2020年智慧城市相關項目總投資已超2.4萬億元。據IDC預計,到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投資將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
縱觀智慧城市的十余年發展,從概念導入的分散建設階段到智慧城市試點探索的規范發展階段,如今已邁入全面發展的智慧城市賽道,新一輪市場洗牌也已拉開序幕。
結合智慧城市賽道多位投資人觀點與行業券商報告,財經無忌梳理發現,在商業模式、應用場景與技術壁壘上,當前智慧城市賽道的投資環境已發展改變。
首先,在商業模式上,由于智慧城市項目周期長、回款慢,以往政府主導、財政投資為主的單一模式難以為繼,目前已轉變為社會共同參與、聯合建設運營的多元化模式。
導致模式轉變的主要原因,并不難理解。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智慧城市涉及多方參與者。在億歐EqualOcean新科技事業部研究總監孫毅頌看來,政府、企業與民眾,目的需求各有側重,政府端需求集中落地于城市治理場景;企業端需求全部落地于產業經濟場景;居民端需求集中落地于民生服務場景。
換句話說,想要兼顧不同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利益訴求,以及最終確保能用起來,用好,智慧城市服務商必須在商業模式上建造護城河優勢,以形成從解決方案、平臺研發、軟件交付到軟件運維等完整的業務閉環。
“模式創新”也是海納云能夠獲得資本青睞的原因之一。區別于產業鏈單一環節上的硬件設備及軟件服務商,海納云能夠以標準化軟件和硬件,形成從“方案設計-施工建造-運維服務”的數字城市業務閉環。
軟硬件產品能力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公開資料顯示,海納云擁有應急監測預警平臺、市政道路橋梁監管服務平臺、5G視聯網平臺、市級CIM+平臺、數字孿生平臺等近百種核心軟件平臺,并自主研發邊緣智盒、各類探測儀、各類安防產品等硬件裝備。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軟硬件一體化”能夠更快速更低成本地完成數字城市相關場景的落地。
其次,在應用領域上,當前智慧城市已逐步走向以“應用為主”的新階段,這意味市場對智慧城市服務商垂直領域的可復制能力與成熟度要求越來越高。
曾投出慧拓智能、德風科技等明星項目的國科嘉和基金合伙人陸佳清表示,國科嘉和基金在智慧城市項目上會更關注企業是否能“在交通、治安、教育等場景形成有差異化的、應用創新項目。”
業內人士與投資人對垂直領域的關注釋放出的一大信號。智慧城市盡管應用場景豐富,但集中度并不高,且由于頂層設計的“普惠性”,因此要求企業不僅要有核心場景解決方案,同時也要滿足“長尾”的應用場景。
這之中,技術與場景如何融合,為終端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是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性命題,而“技術+場景”融合也被視為海納云在科技創新上的差異化優勢之一。
區別于其他的智慧城市服務商,海納云首席技術官金巖表示:“做智慧城市,海納云的切入點和出發點,永遠是用戶的需求,讓技術真正能解決用戶問題,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據了解,海納云目前已落地數字應急與城市生命線、數字市政、數字BIM/CIM、數字城市治理、數字社區/園區等多個智慧城市垂直場景,創建了5個國家樣板,多次被國家住建部、山東省住建廳認可推廣。
“從1到N”,由海納云打造的如數字應急場景的重慶鐵山坪森林防火項目、數字市政場景的青島市道路橋梁監管服務平臺、數字城市治理場景的王臺智慧鎮街,智慧社區場景的膠州老舊社區改造項目等樣板已在青島、寧波、重慶、成都等全國18個城市實現了成功復制。
而在場景外,技術能力也是當下投資人關注的重點之一。作為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主線之一,從傳統的數據中心到云計算所帶來的算力釋放,再到未來萬物互聯時代下的連接能力,在“硬科技”大熱下,投資人對智慧城市賽道的技術點均有所期待。
作為國內較早發起智慧城市的投資聯合體的企業之一,東華軟件高級副總裁,東華云和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郭浩哲提到了“可視化、云原生、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是投資人關注的四大“技術點”。
這些業內備受關注的核心技術點也是海納云實現快速發展的底層支撐。上海誠鼎基金總經理張敏對海納云的“數字孿生可視化能力”記憶猶新。
“海納云的BIM、CIM的可視化能力,就非常打動我,因為未來智慧城市,連接的數據將越來越多,連接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非常需要一種極細顆粒度、電影級別畫質的可視化的能力,去理解所擁有的數據和算力,這樣才能真正形成數字產業經濟,實現高效治理、惠及民生。”
作為跟投方之一,青島全球財富董事長安杰也強調了“物聯網、AIoT、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此次跟投海納云,也正是看中其在四大核心技術和卡脖子軟件上的自主研發能力,尤其是海納云在物聯網和數字孿生相關軟件上的突破,對于青島數字城市建設會有很大賦能。”
據介紹,由海納云打造全域感知物聯PaaS平臺,聚合了“AIoT、數字孿生、大數據、算法”四大核心技術,分別提供可賦能智慧城市治理所需的感能、數能、算能和圖能這四大能力。
成立3年以來,截至目前,海納云圍繞四大核心技術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得專利及軟著總數400余件,主編或參與國際、國家等標準41項,榮獲工信部頒發的“2021年物聯網示范項目”“2020-2021年度物聯網關鍵技術與平臺創新示范”“2021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等國家認可。
人才方面,目前海納云人才團隊730余人,核心成員來自清華、中科院、哈工大、中科大等一流院校,其中碩博120余人,研發人員占比52%。
而在財經無忌看來,此次資本重倉海納云,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海納云的生態創新。
公開資料顯示,由海納云打造的數字城市“黑海生態”,目前已吸引了包括中科類腦、科大訊飛、海康威視、山東大學等近百家生態合作方。
“生態創新”更有利于長效運營。當下中國智慧城市賽道單兵作戰的年代已然過去,比起無意義的競爭內卷,更需要各生態方協作創新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符合環境需求的(智慧城市)服務鏈才有生命力,智慧城市不需要華而不實的完美系統。”國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信息協會原副會長胡小明的觀點也印證了生態的重要性。
某種程度上來說,模式創新、科技創新與生態創新是此次海納云收獲資本青睞的重要原因,也是海納云區別于賽道其他的玩家的護城河壁壘。
邁入智慧城市3.0時代,誰能掌握“未來之鑰”?
“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在“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的美好愿景背后,人們普遍關注的是,未來的智慧城市究竟會變成什么樣?
由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聯盟等共同編制的《智慧城市白皮書——依托智慧服務,共創新型智慧城市(2022年)》已明確給出了答案——當前智慧城市的發展已經從單點突破的1.0模式發展到將產業、城市、人融合的協同綜合治理3.0模式。
在產業、城市與人融合的3.0時代下,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將會是一個各系統生長、融合、迭代的生命運行體系,如同熱帶雨林,圍繞各個生態協同方共同成長。
環顧四周,當前智慧城市市場仍較為分散,主要玩家可分為三類。一是作為國家信息通訊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如中國移動等;二是以阿里、華為與騰訊等為代表的ICT技術和資源巨頭;三是在細分領域深耕的科技公司,如商湯;但缺少從方案到落地到運維整個生命周期整合能力的專業服務商,比如海納云。
根據億歐智庫發布的《2021中國智慧城市AIoT應用研究》,作為AIoT領域專業服務商,海納云的優勢體現在能夠基于垂直場景進一步打通產業生態。
當前,智慧城市賽道尚未跑出一家巨頭,其本質是由賽道屬性決定的。
國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信息協會原副會長胡小明表示:“智慧城市是長久的事業,只有始點沒有終點。”
孫毅頌也認為,細水長流才是智慧城市賽道的本質,“這是一條‘政府買單,普惠大眾’的賽道,企業或企業家要有足夠大的戰略定力與社會責任。”
但從長期來看,智慧城市賽道并非沒有可能跑出一家巨頭。
作為此次融資的領投方,上海城投控股副總裁吳春認為,在智慧城市的萬億市場中,想要成為規模以上公司,必須具備的極強的方案能力、銷售資源和技術變現能力。
吳春提到,技術公司、產品公司、設計公司和純粹的銷售代理公司,也都有機會在局部獲得訂單,但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大規模的賽道引領者,或者是一個訂單的主導者,就需要具備以上所有的能力。
“這并不容易,但我們看到海納云在全力以赴。”吳春表示。
在細分賽道上,海納云的優勢顯著。正如張敏所言:“數字城市的物聯網賽道一定會跑出巨頭,尤其是具有可視化能力的物聯網公司。”
毫無疑問,對海納云而言,資本的注入是一個好的開始。隨著A輪融資注入,海納云有望發揮更大價值,加速實現在不同賽道的引領,進而擴大其生態圈。
海納云相關負責人表示,海納云計劃將在全球10個國家、100個城市加速落地,實現服務8000個社區、1000個園區和1億用戶,助力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世界,實現數字中國愿景。
另有觀點認為,海納云有望在三年到五年內成為獨角獸高成長企業,估值接近百億,成為“物聯網數字城市綜合能力第一股”。
但當下,智慧城市發展之路仍道阻且長,告別“千城一面”也需上下求索。但隨著行業的成熟,在這張由技術織就的智慧城市網絡背后,誰能掌握“未來之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答案。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