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賦能傳統技藝 瀘州老窖引領傳統釀造新未來
2022-09-29 瀘州老窖 點擊:次
傳統釀造產業作為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結晶。如今,隨著時代變革和科技發展,傳統釀造產業正在經歷深刻的改變。面對日新月異的智能化浪潮,傳統釀造技藝應該如何擁抱最新科技?如何讓傳承千年的釀造技藝“活”在當下,綻放出全新光彩?
深度融合智能科技 釀造產業的“燈塔工廠”
位于瀘州市黃艤鎮、占地3500余畝的瀘州老窖黃艤釀酒生態園,可以說是傳統釀造產業智能釀造、智慧升級的“燈塔工廠”。在這里,配料、潤糧、拌料、上甑、摘酒、發酵等傳統釀制技藝的各個環節,與智能科技實現了深度融合。整合基酒釀造、基酒儲存、灌裝、智能化包裝等全產業鏈功能板塊,通過將大數據采集的優秀工匠的技藝參數輸入工業機器人,高效、低耗、優質、穩定地滿足“配料精準、拌料均勻、輕撒勻鋪、探汽上甑、量質摘酒”等傳統釀酒工藝的要求,實現了釀造過程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
歷時5年,總投資超118億元,瀘州老窖將黃艤釀酒生態園打造成了固態釀造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酒曲產能、綜合保障能力均屬行業前列的示范性園區。隨著黃艤釀酒生態園全面投產,瀘州老窖完成優質純糧固態基酒產能、儲酒產能、包裝產能布局,實現年產優質純糧白酒10萬噸、酒曲10萬噸、儲酒38萬噸,保障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依托強大創新平臺 為智能升級保駕護航
一直以來,瀘州老窖都致力于釀造產業的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從原糧種植到有機釀造、勾調儲存以及機械化、自動化等進行了深入系統地研究與技術提升,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江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研究單位建立了“產學研推用”模式,組建了國家固態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博士后工作站、國家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酒類檢測中心、四川省白酒釀造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多個科技創新平臺,從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現代農業等多個高新技術領域對白酒生產的關鍵環節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整個行業科技創新平臺的高地。
產業發展,教育先行。依托健康穩定的產學研創新生態系統,瀘州老窖加強技術研發,推動成果轉化,強化數智賦能,成功構筑起行業一流的人才隊伍,樹立起傳統釀造產業智能升級的典范,推動傳統釀造產業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擁抱現代科技 傳統釀藝鮮“活”如初
瀘州老窖作為底蘊深厚的名酒企業,在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在高速發展中,改變的是生產效率與生產體量,不變的是歷史傳承與匠心精神。一代代瀘州老窖釀酒人悉心守護的“活態雙國寶”是瀘州老窖在行業內獨有的核心文化資產。始建于公元1573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是我國現存建造早、持續使用時間長、保存完整的原生古窖池群落,為行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9年持續釀造生香、從未間斷使用,一直為人們的生活創造價值,是名副其實的“活文物”。
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自公元1324年起以“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的方式不間斷傳承24代,至今已有698年,于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不可替代的“活技藝”。其非遺釀制技藝工序繁雜,需經過精選原料、粉碎、潤糧、拌糧拌糠、上甑蒸酒蒸糧、摘酒、出甑攤晾、拌曲、入窖、封窖發酵、開窖滴黃水、起運母糟并堆砌母糟等數百道工序,最終才能釀得美酒。
“活態雙國寶”是數百年時光的深厚積淀,智能升級則不斷要求著效率的提升,這兩者看似矛盾,卻在瀘州老窖實現了和諧共生。智能化本質上是對人工的模擬,建立在傳統釀制技藝精粹的基礎上,以新的技術手段使之更加科學、更加精準。科技創新,使古老的文化遺產與時俱進,發揮更大價值,“活”在當下,綻放出全新活力。
今天的瀘州老窖,既擁有古老珍貴的文化遺產“活態雙國寶”,也擁有能代表行業高智能化釀酒水平的黃艤釀酒生態園。無論是“傳統”還是“創新”,都來源于瀘州老窖對高品質的不懈追求。傳統技藝和創新智造相輔相成,讓瀘州老窖持續釀造濃香美酒,引領傳統釀造產業新未來。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