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匠人與新匠造:紅繩巧手承包全球華人的“新年氣氛組”
2022-12-27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年味藏起了畫水鎮。循著沿路的紅,才能找到它。
這是浙江省東陽市的一個小鎮,因為承包了無數華人的“新春氣氛組”,又被人稱作“中國結之鄉”。
“還有那么多單子要發,備好的結不夠用了。”近日,穿行于巖下村彎曲的小徑,當地手藝人蔣文園說,原以為按往年預估備足了量,誰料今年超出了預期。手編中國結加入“多多新匠造”計劃后,她的文園工藝品廠提前“爆單”——
“年節將至,忙碌才剛剛開始”。
▲浙江省東陽市畫水鎮生產的“中國結”迎來銷售旺季。加入“多多新匠造”計劃,通過搭乘數字化快車,傳統手工藝產品正在迎來出村進城的大好契機。攝/谷守勤
喚醒,“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
紅繩密密地搭在過道或窗邊,陽光擠進了屋。屋子的主人蔣崇軍,前幾日臨時接到了蔣文園的“加單”電話。
一根紅繩,來來回回在釘子間穿梭,一手壓圈握實,一手次第纏繞,不多時,一個精致的中國結就已成型。“跟了自己一輩子的手藝。做慣了,也閑不住。”蔣崇軍和老伴聊著,沒有片刻停下手中的活兒。這邊游刃有余編著結,那廂默契地接過成品調整一番。
“在我們巖下村編中國結的夫妻倆,沒有不恩愛的。”蔣文園打趣道。穿繩、拉線,從晨光初照,到落日西沉,畫水人悠然編織著當下的日子。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看來,漢語中的“結”,是一個常用詞,也是一個關鍵詞。
從最初的記事之結,到后來的服飾之結、吉祥之結。孔慶東認為,中國結是千百年來日常生活的結晶,“講究的是一根紅繩,貫穿到底,這樣才能千纏萬繞,環環相扣,就有了‘凝結、團結’之意”。
▲中國結,向來是浙江省東陽市畫水鎮農村婦女的主要手工藝。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傳統的結藝產品走向市場化,成為當地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攝/谷守勤
每逢重要場合、重大時刻,亦有中國結的出場。如北京冬奧會上,由數字AR技術生成的中國結,凝結在“鳥巢”上空,每一根絲帶既獨立成結,又互相交織,展現著“中國式浪漫”。
鮮有人知,中國結并非從來都是“主角”。
畫水一帶的農村婦女,舊時盛行用結藝作裝飾品,除了中國結,還有土布衫的盤扣、布帳上的帳檐。然而,經歷一段特殊時期,中國結幾近銷聲匿跡。
上世紀80年代初,畫水興起了花邊廠、絲線廠。義烏小商品市場剛起步,許多畫水人往外銷售流蘇。
傳統裝飾藝術中,流蘇往往與結藝搭配。加之永康寶劍產業日漸興盛,劍穗上的中國結推而廣之,重回了人們的視野。
1999年,養殖創業失敗的蔣文園,找姑媽借了500元,全部買了絲線。不僅閱讀相關資料,還請教周邊的老師傅,嘗試還原先人的工,傳承舊時的藝。
誰料,一發而不可收。起初,她背著一袋中國結,到義烏小商品城,挨個攤位推銷。因手工精巧、價格公道,她的手編中國結賣到脫銷,最紅火的時候,經銷商們背著成袋現金,排隊交錢取貨。
“多的我不敢接,這是個細活兒,質量最重要。”蔣文園忙不過來,便將單子分給左鄰右舍。接單后,她會先設計好圖稿和模具,制定工藝標準,讓村里其他姐妹編好再收回。動作麻利點的,得到的加工費很可觀。
但到了驗貨時,蔣文園極嚴格,沒那么好說話:“用力稍微有偏差,或者拉扯松緊稍許不一樣點,成品大小、形狀就會有差異。”線頭長短、形狀大小,各個細微之處,她掃一眼便知合格與否。
堅守,“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
收完貨,偶遇穿繩拉線的婦人們,蔣文園熟絡地打招呼。
巖下村的家家戶戶門前,掃出一邊空地,鋪上布或薄膜,地方窄一點的人家支著竿,紅紅的結,躺著或立著接受陽光的洗禮。
蔣文園說,這是定型,讓畫水產的中國結不會走樣,“買回去能掛很久”。
定型完的中國結,才能進入后續的裝飾等流程。
“滋啦——滋啦——”離制作車間還有一段距離,遠遠就聽見屋子里傳來的膠帶切割聲。
與之相伴的,是徐旭笑微信里,時不時彈出的訂貨提醒。徐旭笑是蔣文園的兒媳婦,和丈夫一道,從蔣文園手中接過了管理工廠和傳承工藝的擔子。
一一核對后,她在紙箱上做好標記:鄭州50件、泉州100件……徐旭笑介紹,自家的中國結不僅銷往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畫水人做的中國結”。
中國結市場曾一度飽和。2010年,不少加工戶意識到危機,也迎來了一段“低谷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仿佛把市場提前消耗完了。”
銷不動,利潤也走低。與此同時,紅木家具嶄露頭角。高額利潤,引得一大批加工戶直奔紅木家具而去。轉型的隊伍里,有蔣文園退伍的兒子,這讓她也不免會思忖。
內憂也在,機器量產的“板結”沖擊著傳統繩結的市場。
“板結”實在是省工省料。以24結為例,用機器代替手工,每個工人每天可加工200多個,而同等規格的手工結,產量只有十分之一;同等規格的“板結”,用繩料1米左右,而手工結則用料20多米。眼看著隔壁的華陽村,同行們已全力傾注于“板結”。
從眾,還是獨行?
蔣文園做了一番市場調研,最終讓她下定決心的,是“放不下這門手藝”,雖千萬人吾往矣:“就像一碗家常面,用家里的炊具才最美味,外頭再先進的大鍋,都做不出那樣的滋味。”
堅守,守住了匠人心;獨行,行出了差異化。
▲東陽“手藝人”蔣文園正在編織中國結。隨著新年的臨近,浙江省東陽市畫水鎮生產的“中國結”迎來銷售旺季。攝/谷守勤
2011年,胡長芬輾轉找到了蔣文園。胡長芬是北京新新精藝禮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多年深耕節慶裝飾市場,看中了蔣文園的手編中國結:“中國結,在我們的年禮產品中一直是分量很重的。生產板結的人越來越多,手編中國結反而就稀有了。”
銷售數據也證明了胡長芬的敏銳。回頭客們說起原因,無外乎兩點:線好、工好。線,用的是實心棉線;工,體現在備料、掛線、編織、下模、調整、整形、定形、組裝……哪一個環節,都不含糊。古老且樸拙的堅守,制造出了豐腴的質感和年味。
生意越做越大,兒子在她的勸說下也回來了。蔣文園陸續把本地的中國結編織能手和外來務工代表培養成經紀人。目前,畫水鎮74個自然村中,超過60個村從事中國結加工,涉及上萬人,每年產值達5個億。
“原本一年只賣40來天,自從新新精藝在拼多多開店,將我們的賣貨時間也拉長至全年。”忙不過來的蔣文園,今年收了不少貴州和四川的“徒弟”,帶動1000多人從事中國結制作加工。
悠悠南江之尾,流淌著對于匠造的忠誠和眷戀、與時代的交融變遷,以及與外界的相處之道。
創造,“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當天的打包告一段落。蔣文園盯著不遠處的模板,若有所思,次日要接受一場非遺傳承人的“考試”,她對自己設計的新款頗有信心。
“考試”的壓力,其實在日常。手編中國結的“復興”,離不開銷售渠道的拓展,也離不開產品研發能力的提高。
前些年,新新精藝通過線下銷售的,九成以上是傳統樣式。自從在拼多多上開店,關于編繩工藝、圖形創作方面的討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胡長芬和蔣文園的聊天記錄里。
胡長芬透露了一個細節:9月底的一個深夜,蔣文園微信上給胡長芬傳了張圖樣,讓她提些意見。“在手編中國結這塊,文園是少有的堅守者。產品開發是非常枯燥的,為其注入新鮮血液,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堅守?”
她們是編織者、銷售者,在她們和中國結的故事中,不僅有表意上的團結,還有一種不斷自我更迭的胸襟。
▲“新新精藝”店鋪直播中,主播在銷售之余,還會講解中國結相關歷史。攝/谷守勤
“通過拼多多這樣的新電商平臺,直接接觸到消費者,我們的創新就要根據他們的需求。中國結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胡長芬說,迅速接收消費者的售前咨詢和售后反饋,就能敏銳捕捉市場需求的變化。
天南海北的客戶,發來幾張成品圖,蔣文園瞟一眼圖片,基本就能判斷做不做得出來。然后,她和村里的老手藝人們請教討論,摸索出省力快捷、節省材料的編織手法。
蔣文園并不滿足于此。生肖、京劇、銅錢……每一件器物、每一段經歷,都可能成為她設計的靈感。
那些新式圖樣,與傳統樣式組合,又能挖掘出各種有趣的差異,奇跡般地將中國結延展成一個豐富的江湖。
加入“多多新匠造計劃”后,新新精藝“上新”了20來款手編中國結,其中就有蔣文園申請了專利的“好運雙至”和“四季安康”。僅11月,線上銷售額就達60余萬。
為了讓中國結的編織技藝在“云端”傳播更廣,胡長芬介紹,新新精藝還會通過店鋪直播,除了講解與中國結相關的歷史,還會細分教學步驟,并輔之以圖紙,讓屏幕前的人了解并掌握中國結的編法。
今年以來,拼多多先后對蒲編、宮燈、木梳、廚具、陶瓷、玻璃等產業帶優質產品進行專項扶持,受到了平臺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多多新匠造”的項目負責人表示,通過搭乘數字化快車,傳統手工藝產品正在迎來出村進城的大好契機,接下來平臺將進一步發揮數字化優勢,在鄉村產業帶品牌化、數字化的轉型中發揮積極作用。
多多發現工藝之美、匠心之巧,“多多新匠造”對于傳統文化故事的又一番講述與開拓,也只是剛剛開始。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