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綠色轉型 房企探索高質量發展的內驅動力
2023-05-29 新京報 12159次
在房地產行業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下,房企告別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的“三高模式”。同時,可持續發展成為房企應對行業下半場的自覺行動。近期,多家房企發布的ESG(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管治Governance)報告,無論是信息披露的豐富性還是內容的詳細性,都體現出房企對ESG的重視程度正在提高。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碳排放量的大戶,房地產行業正經歷著從傳統建造逐漸轉型成為低碳可持續的開發模式。其中,部分房企已率先垂范,通過提高生產運營中的能源效率,實現能耗和碳排放的雙重管控,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推動自身及行業走向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房企加快推進ESG戰略目標
以往評判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投資,多從盈利狀況、償債能力、現金流等財務基本面來分析。而從目前來看,一家好的公司不僅要會賺錢,更要有可持續的社會責任感。這也主要表現在ESG。ESG反映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評價維度,更側重關注企業在環境、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中的績效。
事實上,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房企披露ESG報告漸成常態,ESG報告的質量提升明顯。截至目前,從多家房企發布的2022年ESG報告內容來看,涵蓋了綠色金融、綠色產業投資、城市更新、清潔能源、服務升級、社會公益等維度,信息更加豐富,也更加詳實。
▲碧桂園將可持續發展提升到集團戰略層面,逐步建立完善可持續發展政策。企業供圖
其中,碧桂園在《2022年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提到,將可持續發展提升到集團戰略層面,納入經營發展規劃中;緊密結合自身業務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可持續發展行動示范;逐步建立完善可持續發展政策,在整個業務價值鏈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據悉,碧桂園為全方位提升ESG管治水平,持續完善可持續發展管治架構,企業于2020年5月成立ESG委員會,由三名執行董事及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該委員會主要負責集團環境、社會及管治層面的策略及政策制定,加強集團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及環境、社會及管治方面相關風險和機遇的識別等工作。同時,其下設立ESG工作委員會,由集團總裁擔任ESG工作委員會主席,負責統籌把控ESG工作委員會的整體事宜安排。
不止碧桂園,龍湖集團也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積極探索。2020年,龍湖集團成立了董事會層面的ESG委員會,將雙碳能力深度嵌入組織的發展脈絡中,并下設ESG工作小組確保工作的資源投入和執行落地。
華潤置地致力于推動環境、社會及管治水平的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據華潤置地發布的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華潤置地持續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管治水平,進一步明確以董事會為最高決策層的三層ESG管理架構;發布ESG戰略,明確6維履責領域和18項重點行動,進一步優化股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構建縱橫清晰的治理體系。
此外,萬科在2022年ESG管理方面,不僅做到了建立高效的ESG管理結構,還在商業開發與經營及租賃住房業務在標準租賃合同模板中納入ESG倡議條款。該條款將實現萬科對利益相關方ESG方面的內容倡導和管理規范。
仲量聯行分析認為,中國的房地產開發行業整體的ESG水平尚處于早期階段,但隨著ESG體系進入發展加速期以及更多ESG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房地產開發商勢必加快推進ESG發展戰略目標。
通過上述房企的表現,不難看出,頭部房企較早地樹立了ESG意識、建立了ESG體系,其未來ESG發展步伐仍將加快。
綠色轉型升級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自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后,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理念逐漸成為社會和企業的關注重點。作為碳排放主要來源之一的建筑行業,全面推進綠色轉型已刻不容緩。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重慶大學在線發布《2022年中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系列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5.5%。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在綠色建筑領域有所作為更能體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優質頭部房企更應該發揮表率作用。
作為碳排放的主要行業之一,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升級對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為此,國家在推進建筑能耗上制定了嚴格目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城鄉建設方式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事實上,當前房企在綠色建筑方面布局規模相對較小,因此城鄉綠色建筑領域發展空間巨大。聚焦當下房企ESG報告內容來看,企業最為關注的內容集中在綠色建筑、環保材料、節能減排降耗方面。
其中,碧桂園從綠色建造、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綠色營運等維度積極施策,踐行生態環保、節能減排降耗,探索零能耗、零碳建筑關鍵技術突破,并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生產效率,推動能耗、碳排雙控。值得關注的是,碧桂園還制定可持續建筑未來發展規劃,綠色建筑發展目標是2025年前實現新建住宅建筑節能率達到65%。
▲碧桂園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生產效率,推動能耗、碳排雙控。上圖為博智林智能工廠陳列。企業供圖
此外,遠洋集團在其ESG報告中提到,2022年開展并完成遠洋集團碳中和戰略及路徑規劃專項研究,完成基準年的全價值鏈碳足跡核算,并制定了更加體系化、科學化的減排實施路徑。而龍湖則制定了“到2030年,集團單位面積碳排放強度降低15%”的環境目標。
從房企ESG報告來看,不少房企的綠色建筑的項目數量和面積也在不斷增長。截至2022年底,碧桂園滿足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項目累計數量已經達到1039個,項目總建筑面積達2.3億平方米,2022年內新增綠色建筑項目42個。
截至2022年底,龍湖累計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達到538個,面積超1.3億平方米;《遠洋健康建筑體系》已應用在全國47個城市、136個項目,覆蓋面積超2230萬平方米;華潤置地在全國累計部署裝配式建筑項目260個,累計獲得綠色建筑認證項目359個,累計獲得綠色建筑認證的建筑面積為5468.35萬平方米。
在政策持續推動、綠色建筑目標不斷提高的趨勢下,我國綠色建筑增長動力充足。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房地產上市公司價值成長的新路徑。
中指研究院分析人士表示,房地產行業的綠色轉型已是必然,企業的ESG發展也成為判斷發行人是否進行可持續轉型的重要依據。因此,企業ESG表現和綠色建筑領域的發展成效將影響房企能否擁有更加豐富的融資渠道。
智能建造賦能房企高質量發展
在房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的背景下,行業發展邏輯由規模轉向高質量發展。為此,不少房企堅持將產品質量與安全放在首位,輔以科技創新手段,提升產品標準化程度,來實現這一目標。
事實上,傳統建筑粗放式生產方式已難以滿足中國高質量增長需求,智能建造也被看作是解決建筑行業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效果更為可觀。
“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智能建造,推廣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住宅”。這也意味著,未來中國建造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變得更聰明、更智慧。而從目前智能建造實際應用來看,也是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比如,飄窗鋼筋網籠自動加工,9個綁扎點僅用時70秒,智能綁扎機器人“手速”驚人。
早在2018年,碧桂園就成立了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博智林”),聚焦建筑機器人、BIM數字化、新型建筑工業化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應用,推動中國智能建造體系的發展。截至目前,博智林自研的建筑機器人已有28款投入商業化應用,累計應用超600個項目,施工面積超千萬平方米。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國建造進入新階段,2022年碧桂園又成立了科技建筑集團。對此,碧桂園表示,目的在于打造由建筑機器人、新型裝配式、智能裝備、BIM 數字化等構成的智慧建造體系,努力實現安全、質量、效率、環保和科技的完美結合,拓展代管代建、施工總承包、勞務分包等業務,引領和推動傳統建筑業變革。
據悉,日前在碧桂園科技建筑集團和博智林提供的首批3款智能建造機器人的助力下,深圳市屬國企人才安居集團坪山區沙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順利完成首塊閥板基礎澆筑,項目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在項目底板澆筑環節,在人機配合下,初凝平整度達±5毫米,水平度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大部分工作面一次成型。通過使用智能技術使得項目節省人工20%,效率提升10%。
▲博智林研制的地面整平機器人正在作業。企業供圖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碧桂園在智慧建造和建筑機器人領域位居行業領先地位,猶如給房地產主業插上翅膀。這皆源于其先知先覺,較早布局的結果。
同樣在智慧建造平臺方面,萬科則建立以1個平臺,1個指揮中心,拓展N個業務系統的解決方案,充分應用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BIM技術,實現施工現場海量數據的實時上傳、匯總、分析和展示,實現從傳統管理工地到智慧工地的轉型。相比之下,龍湖則是通過智能安全帽、吊鉤可視化及盲區可視化等智慧工地工具,為建筑施工加固安全防線。
事實也證明,智能化建造不僅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而且使施工過程更安全、更環保。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加速應用,智慧工地平臺將逐漸成為房企實現安全生產管理以及提高施工效率的突破口。
從目前房企發布的ESG報告可以看到,房企在綠色建筑、環境保護、智能化建造方面進行的探索已初見成效。今后,房企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還將繼續前行。這不僅將成為中國房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且成為衡量房企發展是否健康的標準。正值房地產行業進入下半場,對于房企來說,適時把握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新機遇,轉換動能,以更好地尋求新的增長點。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