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人對于自我文化和民族認同感日益強烈的今天,順時而動,打造國產手機文化不失為一招妙棋。
這個世界上除了蘋果之外,還可以有手機生產商采用“饑渴營銷”的方式來賣自己的手機,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居然還很有效。
在剛過去的一個月中,手機領域除了萬眾期待的iphone5之外,最受期待的恐怕就屬國產“小米”了。
這款完全由國內手機研發,設計,營銷力量共同合作的手機以令業界和手機用戶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氣勢,迅速占領各大評測線頭陣地和論壇首要位置。并以極其親民的價格俘獲了一眾對位用戶的心。
小米論壇注冊量以百萬計,預約購機的人數也達到30萬之巨,而根據小米官方信息,第一批出售的機器可能只夠滿足其中三分之一人的需求,至于消化這全部預約量,恐怕要等到12月。這還不包括其間增長的訂購數量。
對于普通手機發燒友來說,小米的魅力是廉價,傳說中的功能強大,合理友好的界面以及漸已成型的“米”文化的影響。
而對于業界熟悉手機和IT的人來說,雷軍這個名字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做過金山軟件,做過風投,其人的經歷不可謂不豐富。但只要稍稍注意即可發現,雷軍的職業生涯始終不離IT圈。
早在“小米”熱潮的半年前,筆者的一位IT圈朋友就透露,雷軍參與了對他們公司的天使投資,而“一個更大的動作”
也已經在醞釀中。
如今看來,“小米”就是那個所謂的“大動作”。能在蘋果八斗,其他國外品牌共分一斗,國產手機為這剩余的一斗拼死拼活競爭之時,一舉成為口碑,期待指數和實際出貨量的大贏家。這個動作,確實有力。
但這個“大動作”還只是更深遠戰略的開始,比拼手機硬件終究不是“小米”背后傳統IT軟件公司的長項,其未來盈利點仍然是軟件服務和開發方面。
“小米”采用的安卓系統是個開源的系統,包括摩托羅拉,HTC,三星都在使用。而其開發者,谷歌意在通過該系統,成為能與蘋果抗衡的帝國。
“小米”作為國產手機的又一領跑,縱然有海量數據和口碑支撐,但也有聯想樂phone的殷鑒在前,更為穩妥且市場更廣的軟件服務開發自然成為了未來的趨勢。
再深一層,商業和市場終究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在國人對于自我文化和民族認同感日益強烈的今天,順時而動,打造國產手機文化不失為一招妙棋。中國市場太為廣大,智能手機又方興未艾,即使蘋果和列強再如何包攬市場份額,仍有廣闊的空間可供施展,而只要給出適當的價格和誠意,站穩腳跟足可預期。前者,“小米”已經做到,而后者尚待觀察。
亨廷頓說過,當來自于西方的科技和模式促進了亞洲的經濟發展之后,自我民族意識的復興自然會成為需要。或許“小米”正是這一意識在手機領域的代表。“小米”未來依托時代背景的大動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