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法規在遇到車市的具體問題和現象時,往往難以奏效,究其原因,恐怕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不由得讓人想起《水滸》中直言者李逵的一句名言:若條例依得,天下不亂了。
汽車三包的出臺,正在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征求意見稿)》已處在征求公眾意見的階段。對于該項規定是否能出臺以及出臺后的實際效果,遲疑者多,歡呼者亦有。不管是作為一方的消費者還是作為另一方的廠家和經銷商,面對內容并不完善合理的規定,都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而贊成者則是抱著“有比沒有強”的觀念,將此次可能出臺的規定看作一個起碼的開始。
汽車那些事,無需多說,隨著中國的車一天天多起來,不管是紙面上還是實際中,“汽車社會”這個名詞已經不可逃避,但汽車市場背面,側面乃至明面上的事還是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投訴量居高不下自不必說,有些潛規則甚至已經登堂入室,成為無所顧忌的條條框框。汽車市場,堪比股市。而種種法規在遇到車市的具體問題和現象時,往往難以奏效,究其原因,恐怕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不由得讓人想起《水滸》中直言者李逵的一句名言:若條例依得,天下不亂了。天下不敢妄言,但條例在車市中發揮作用有限的確是事實。
回頭看三包,之所以質疑者多,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規定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可操作性,以及人們對規定能否落到實處的懷疑。現階段的法制社會建設固然已進步良多,但在諸多方面,還保留著權力社會的影子。廠商比消費者擁有更多的權利,有關系的消費者比沒關系的消費者擁有更多的權利,強硬的投訴者比善懦的投訴者擁有更多的權利可能。誰擁有更多的資源,誰就擁有更大的權利,就能擁有更大的造福權或者支配權。
在這種模式下,多數法規在解決汽車市場的問題上,都難免遇到瓶頸。消費者對于法規能否為自己爭取到合理的權利抱懷疑態度。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價值不菲的汽車,賣給你,哪有那么容易再把錢吐出來。這就是中國式的思維,也可以說是如今中國社會的無奈思維。整體環境造成的無奈思維和信心缺失不光左右著現下車市的怪現象,也對可能到來的改變起著抵觸作用。
三包,至少從字面上看,是有利于消費者的,但由于操作不力和信心不足,這種制度的變化恐怕難以引起共鳴和改變。但事情總要有個開始,大范圍艱難爭論和博弈的背后,范圍更小但效能更大的爭論和博弈可能同樣激烈。制度的阻礙并不能等同于制度的無用,像法國電影《B13區》里那個警察的名言一樣:只要成了法律,就有我這樣的傻瓜來確保它得到執行。傻瓜總是有的,制度只要確定下來,也總是有用的。類似歐美國家健全的制度而引領的健康車市,就是個例子。歐美國家同樣經歷過市場的亂象,同樣在法規與現實,權利與制度之間搖擺斗爭,但時至今日,類似三包之類的規定不僅是寫在紙上,更是深深刻入社會大眾的心里。出現問題,推諉耍賴的不能說沒有,但相比于遵紀守法的大多數來說,畢竟寥寥。
面對可能到來的三包,不屑一顧或者期望過度恐怕都不合適,就此項規定的實際效用來做衡量,認清規定中的問題,結合市場特點和經驗加以調整。既不抱殘守缺,又不急于求成,在現有的社會特點下,能做多少是多少,可能較為合適。但這并非“問題與主義”之爭,而是兩者都需要。
更進一步來說,受困于消費者信心不足的整個消費市場,需要受到切實可行且執行到位的法規的保護。提振信心,凈化環境,確保一步步的良性調整能夠實施,到時再說三包,認同感會更充分,推動力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