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節假日等中國人心目中重要日子期間的監管,雖屬無奈之舉,但就目前來看,這也是最好最實際的方法。
一年一度又到春節,春運自然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話題。而與節日有關的類似話題還有安全防范、年終獎,乃至租個男(女)朋友回家過年之類。但有一個話題,我們實在不想在節日期間再次談到它,那就是食品安全。
可不巧的是,蒙牛的毒牛奶事件偏偏貼著春節的邊緣擦過。
讓本來還算愉快的節日心情無端增添幾分陰郁。本來過年過節送幾箱牛奶,單位公司發幾箱牛奶非常普遍,但這下估計不少禮品和福利都要變樣了。
近日新聞又見,某地發現橡膠雞蛋。其實人造雞蛋早已存在,之前也被媒體曝光過。不同的是,上一次是明礬,這一次是橡膠——摔地上能彈起好高。
當下中國的民間話題和公眾新聞具有階段性特征,年初和年終炒得熱火朝天,隨后幾個月卻又難得一見。
社會的關注焦點始終在變,食品安全之所以還能被關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僅僅是因為每個人都要吃飯。
而不關注不代表不存在,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見諸于報端的食品安全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是經過了一定篩選,其中的利益糾葛、權力博弈,旁人無從得知。
監管的話題屬于老生常談,關鍵是在當前的監管體制下,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漏洞。
雖然有社會的監督和來自國家上層的決心,無奈中國實在太大,人口實在太多,小水滴聚起來馬上可變成滔天巨浪,一個被曝光的漏洞也足以讓社會惶恐不安。
并非說食品安全問題管不全就可以不管,而是說至少可以在顧及國人節日情緒的層面上,加強節假日等中國人心目中重要日子期間的監管,雖屬無奈之舉,但就目前來看,這也是最好最實際的方法。
每個人都要過年,食品造假者也要過年,在需求量大增的時候,造假量也隨之增加。但讓大家過好年絕對不能包括造假者。
嚴管嚴查必須到位,一旦讓這些人過好了年,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過好年。
基于現實的種種討論其實反映到大眾的心態方面,則表現為對任何關于食品安全的負面報道都難免受到關注。這其實是基于人類的本能,即對危險有種天生的好奇,即使這種危險正在侵蝕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每一次食品安全危機總能帶動一批市場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養生書籍、營養圖譜的熱銷,過濾器、凈化器的熱賣,陽臺種菜的風行,無不印證著這種理論。換言之,人們在躲避食品安全危害的同時也在消費食品安全危害。當本身選擇就不多的時候,或許過于積極地趨利避害并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今年春節是中國人龍年的開始。龍年在中國文化中尤為重要,相信沒有人愿意在這種日子里看見哪種過節必備品又上了問題名單。
年節總是伴隨著食品的大量消費,而每年監管部門也是大力度地嚴查嚴管,監督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