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巨頭出現問題,那么行業中的其它企業以及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們,存在問題似乎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潛規則”成了明規則,由此人們似乎很自然地要“以偏概全”:整個市場和行業的誠信普遍令人質疑。
今年是3·15的第25個年頭了,感覺它所體現的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似乎越來越少,越來越淡。相反,企業、媒體、消費者、監管者之間的博弈以及所表現的互不信任狀態,在不斷積累互不信任的同時,似乎正醞釀著一個更大的信任危機。
企業不可信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與以往或至少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曝光力度顯然太弱了。麥當勞、家樂福、中國電信,雖然都是世界級的知名企業,但他們被曝光的問題并不新鮮。消費者不用思考就可以想到,“他們肯定是這么干的”。央視雖然花了很大力氣才搞到了第一手材料,但反倒被一些觀眾認為是在替他們做宣傳。事實上似乎也是如此,筆者接下來幾天路過麥當勞、家樂福的幾家店,刻意關注了一下,變化并不大。而對中國電信的所謂“不誠信”來說,似乎更不值得一提。
行業巨頭出現問題,那么行業中的其它企業以及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們,存在問題似乎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潛規則”成了明規則,由此人們似乎很自然地要“以偏概全”:整個行業的誠信普遍令人質疑。
媒體報道存疑
除了認為曝光不給力外,更多網友開始對央視3·15晚會的目的及權威性進行質疑。“打”麥當勞,肯德基就沒問題嗎?曝光家樂福,沃爾瑪又怎么樣呢?
對照去年的“達芬奇事件”,很多網友都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要不沒給錢,要不就是錢給少了”。一個不公正、不誠信的組織,去曝光其它不誠信組織的問題,總是令人難以信服。
央視是媒體行業的巨頭,央視不講誠信,那么,其它媒體呢?顯然,媒體也不可信!
消費者猶疑
3·15,作為消費者權益日,實際上十分短暫。絕大多數消費者都十分清楚,3月15日之前的一個月,是投訴的黃金季節。在這一段時間,企業會格外重視消費者。因此,平常都可以忍受的事兒,在這一期間就不能忍受了,“投訴你”,成為了流行語。但真正讓消費者提供資料、簽字維權時,多數消費者都會選擇臨陣退卻。以上海通用新賽歐近期被熱炒的跳擋、熄火問題為例,從大大小小的網站以及平面媒體收到的投訴數量來看,這絕對不是少數。但當律師組織集體訴訟時,卻僅有十幾個車主簽了字。顯然,相當一部分人是閑來無事跟著吆喝。
另外,由于種種原因,消費者往往不愿意與不良企業對簿公堂。即使對簿公堂后,也會隨時撤出訴訟。可以說,關鍵時刻消費者并不可信。
監管不力
消費者不斷地投訴,媒體也不斷地報道,但不良企業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將本來很好的企業也都帶下了水,監管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近年來,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監管者與行業內的大企業為伍,并控制住一些媒體,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利益共同體。在3·15期間,三方更是齊心協力,將消費者的個人投訴、集體投訴化于無形。
當一個產業鏈上幾乎所有環節都不可信時,唯一的答案是:目前,這個社會正遭受著信任危機。而信任危機的結果就是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水平低下,企業提升質量水平的積極性不高。麥當勞、家樂福在歐美地區不敢犯的錯誤,在中國就可以隨意。同時,媒體的公正性繼續加大折扣,消費者繼續無力、無心維權,監管者也繼續充當企業的保護傘。社會發展進入惡性循環,信任危機將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