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解讀
《綱要》提出了未來十年我國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程,這是我國質量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國正式走上了“堅持以質取勝,建設質量強國”的發展道路。
文/蔣家東(作者系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質量強國目標《綱要》明確提出了未來十年建設質量強國的戰略目標,并從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和發展目標上進行了展開,形成了一個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目標體系。
建設質量強國既是《綱要》的主線,也是《綱要》的靈魂,體現了全社會當前對于質量發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戰略性的深刻思考與重大抉擇?梢詮娜齻層面上理解《綱要》中以建設質量強國為統領的目標體系:
第一,在《綱要》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了“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突出重點,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全面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推動建設質量強國,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要求。這是《綱要》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質量事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和成績、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及今后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質量發展的新需求,提出的我國質量發展的綱領性目標。
質量關系可持續發展,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形象,關系國家“軟實力”和“硬實力”實現和發揮,是組成國家綜合實力的基礎要素。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而言,質量強則國家強,質量發展既是強國之策,也是興國之道。未來十年的質量發展,根本上就是要將質量放在國家興旺強盛的重要位置,舉質量強國之旗,走質量強國之路,推動建設質量強國。
第二,在《綱要》工作方針中,明確提出了“把以質取勝作為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的工作原則和“發揮質量的戰略性、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依靠質量創造市場競爭優勢,增強我國產品、企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思路。這是對質量強國戰略目標的具體展開,體現了當前及今后十年全社會建設質量強國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點。
《質量振興綱要(1996-2010年)》實施15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質量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的總體水平還不高,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一些領域的質量問題還相當突出,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一是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近年來,“問題奶粉”、“地條鋼”、“黑心棉”、“土煉油”、“地溝油”、“瘦肉精”、“甲醛超標”等一系列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對我國經濟社會及相關產業發展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二是制售假冒偽劣屢禁不止。2011年我國累計查處各類假冒偽劣案件11.13萬起,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55億元;三是消費者質量投訴居高不下。2011年僅中消協受理的質量投訴就達到30.5萬件,占全部投訴的50.2%,已連續10年超過50%;四是出口產品通報召回數量較多。
我國出口商品長期處于被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的首位,連續7年成為出口工業產品被歐盟全球通報批次最多的國家,連續3年占美國和歐盟通報總數的50%以上;五是質量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據有關機構調查,2011年食品安全和質量安全問題已超過社會治安問題,成為我國廣大消費者不安全感的最大來源。走出質量發展的當前困境,要求我國堅持科學發展,堅定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回望世界經濟發展的曲折歷程,質量在經濟發展及大國崛起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紀50年代,德國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國策,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60年代,日本實施質量救國戰略,喚起了全民族對質量的覺醒,丟掉了“東洋貨”的帽子,并憑借產品質量的競爭優勢大舉進入全球市場。80年代,美國出臺《質量振興法案》,實施了一系列支持和激勵企業加強質量創新的措施,使美國在汽車、半導體等產業重奪世界第一寶座,并在以信息與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中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此外,韓國為“突破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于1998年提出了《21世紀質量趕超計劃》,旨在依靠質量創新應對以價格為優勢的中國和以技術為優勢的日本。巴西于1999年制定實施了《巴西質量和生產力計劃》。俄羅斯于2003年推出了《國家產品與服務質量政策構想方案》。
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新興經濟體的當代實踐表明,為保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增強全球競爭力,我們不僅要重視發展速度,更要重視發展質量。
當前及今后十年,從國際看,全球產業分工和市場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以質量為核心要素的標準、人才、技術、市場、資源等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看,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更加堅實的質量基礎,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質量需求也對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要將“以質取勝”作為提高我國產品、企業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攻方向,將改善品種、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
第三,在《綱要》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建設質量強國取得明顯成效,質量基礎進一步夯實,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形成一批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質量水平一流的現代企業和產業集群,基本建成食品質量安全和重點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質量基礎”的總目標。
同時,結合產品、工程和服務領域的不同特點,分別提出了質量發展未來十年的總目標和未來五年的階段性目標,并透過一組彼此關聯且相互約束的定性、定量指標明確了2015年和2020年兩個時間節點上的具體要求。這是對質量強國戰略目標的進一步細化,是目標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今后測量、分析、回顧和評估《綱要》實施效果及質量強國建設成效的客觀依據和基本尺度。以產品質量發展的總目標為例,《綱要》提出了“到2020年,產品質量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指標全面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質量創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品種、質量、效益顯著改善,節能環保性能大幅提升,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農產品和食品實現優質、生態、安全,制造業主要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總體要求。不難看出,這是一個點、線、面目標相結合,軟約束和硬約束相結合、靜態要求和動態要求相結合的子目標體系。其中,“產品質量安全指標全面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既是硬約束,也是面上目標,是對產品質量有關安全指標的核心要求。
落實這一要求,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有關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全部強制性標準,且所有指標必須無條件地達標;對政府和質量監管部門來說,意味著必須通過實施綜合治理措施,檢查、發現和治理各類企業在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不合格,確保產品質量以安全指標為主體的監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高水平,甚至要求100%的合格。“制造業主要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既是動態要求也是線上目標,是體現“質量強國”的基礎要求。落實這一要求,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必須對接國際市場,按照國際先進標準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標準組織開展產品研發、設計及生產、銷售,確保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品質;對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來說,意味著必須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協調發展,不斷更新升級國家、行業標準體系,優化調整產業政策,加強改善行業管理,引導、支持和激勵各類企業堅持向質量要效益,以質量謀發展,不斷提升我國產品、企業和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質量競爭力。
質量強國路徑建設質量強國,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體系,還需要制定清晰的實現路徑。
《綱要》通過規劃六大任務(含五項重點工程)構建了推進目標實現的路線圖。
可以從企業、政府和社會三個維度上理解《綱要》中推進建設質量強國的具體路徑:
第一,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是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各種產品、工程和服務的主體,也是依法履行質量保證責任和合同質量義務的主體。建設質量強國,首先要推進質量強企,這是建設質量強國最基本、最關鍵的路徑!毒V要》將“強化企業質量主體作用”列為首要任務,提出通過“嚴格企業質量主體責任”、“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加快企業質量技術創新”、“發揮優勢企業引領作用”以及“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促使企業切實發揮質量的保證、提升和發展責任。
當前,我國企業在依法履行質量責任方面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一些領域甚至形成了企業普遍不講信用,質量欺詐“潛規則”盛行的歪風,致使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如何讓“強化企業質量主體作用”的任務落到實處,確保立足企業的這條路徑走得通是《綱要》實施面臨的關鍵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綱要》目標實現的程度和建設質量強國的效果。
為此,要在更加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基礎上,在法律約束、監管約束、激勵約束以及文化約束等諸多要素上協同發力,顯著增加企業因質量不良必須承受的代價高昂的經營管理成本,形成倒逼機制,讓質量自然成為企業的責任所系、利益所系和生存所系,形成企業有責任、有意愿、有能力且有動力履行質量保證責任和合同質量義務的良性循環,讓“以質取勝”真正成為企業的理性選擇和最佳決策。
第二,發揮政府的管理作用。從微觀層面看,質量是產品、工程和服務的技術屬性,保證和提升質量是企業的基本責任和當然義務。但從宏觀層面看,質量不僅關系單個消費者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而且關系整個消費者群體的合法利益能否得到保護,由此質量又具有公共屬性,屬于公共事務。在宏觀上對質量進行管理就成為政府、行業主管部門以及質量監管部門的基本責任和當然義務。
建設質量強國,除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外,也要發揮政府的管理作用,這也是一條關鍵路徑!毒V要》將“加強質量監督管理”、“創新質量發展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及“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列為四項重點任務,提出通過“加快質量法治建設”、“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質量評價考核機制”、“建立質量安全多元化救濟機制”、“質量素質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保證和促進政府管理作用的發揮。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健全,規范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質量行為還有賴于政府及有關部門在質量法治與文化建設、質量監督與執法打假、質量基礎能力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更好地發揮組織、協調、指揮與控制作用。
第三,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正是由于質量在宏觀上具有公共屬性,質量事務就是一項關系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具有很強的社會參與性。建設質量強國,就不能僅僅依賴于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政府的管理作用,還要注重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這是企業與政府之外的又一條路徑。
結合現階段我國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公共治理缺失問題,社會監督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監督。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企業的數量,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的數量更是大得驚人,這些企業在質量的基礎設施、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的發展相當不平衡,與先進企業的差距非常大,這也正是導致我國近年來質量安全問題多發頻發的原因之一,面對質量擔當能力不足、意愿不強的量大面廣的企業,僅靠政府管理是遠遠不夠的,也是極不現實的。必須發揮全社會的監督作用。
二是對政府履行管理責任的監督。
一方面,要防止政府及有關部門疏于職守,不積極履行管理職責,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政府及有關部門利用在市場準入、資質管理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規劃權、支配權和審核權,以權謀私,干預企業的合法經營,或是與不法企業合謀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此外,還要防止政府及有關部門出于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對質量違法行為不作為或是亂作為。為此,《綱要》確立了“優化質量發展環境”的任務,提出了“加強質量文化建設”、“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發揮社會中介服務作用”、“加強質量輿論宣傳”及“深化質量國際交流合作”等六項措施。當前,要構筑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必須構筑一個以消費者及其權益保護組織、新聞媒體、社會中介機構等為主體,多方共同參與的社會監督網絡,通過各種手段及時舉報、公布、曝光不法企業的質量違法、違規、違約行為,才能促使全社會共同參與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