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爭流量搶地盤式的跑馬圈地卻換不來轉化率的增長,精準營銷、提高產品品質、注重用戶體驗才是王道。
文/麗 影
近日,一淘發布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網B2C商家商品價格指數報告,分析得出結論是:“2012年網購商品價格上漲或成行業常態”。
該報告隨后遭到京東商城的質疑,稱“這是完全憑空捏造的毀謗行為,毫無事實根據,京東既沒有也絕對不可能漲價15%,那純屬自殺行為”。
隨后,有道搜索又加入爭論的戰團。據網易科技引用有道的監控數據披露:在過去九周內,京東商城、天貓(淘寶商城)、亞馬遜中國等多家主流B2C價格上漲不足1%,當當網微降0.6%,新蛋漲3.1%;若剔除CPI上漲的影響,網購價格增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該報道指出,雖然京東商城家居類最高漲幅5.4%、書籍最高漲幅6.0%,運動器材和食品也有5.1%和3.5%的漲幅,但3C產品價格微降0.7%,使得整體漲幅僅為0.52%;當當網的圖書價格期內漲跌幅均未超過0.6%,食品和化妝品出現最高達2.6%和3%的降幅,導致其商品整體價格微降0.59%。具體到漲價商品類別,書籍、首飾服飾及家居全面漲價,3C、食品、包類、戶外運動及母嬰用品漲跌互現,使得網購的整體趨穩。
一直以來,通過網上購物獲得實惠已經成為了大家“默認”的一種消費方式。當各地物價上漲的時候,網絡購物成了許多人的“避風港”,一般人都認為,上網就能淘到便宜貨,比在線下實體商店便宜太多了。而電商們鋪天蓋地的促銷宣傳也讓消費者“默認”了電商們的價格優勢。但是隨著電商行業的不斷健全和發展,傳統的吆喝式的營銷方式已經逐漸成為過去。
不過,一淘網的“網購漲價論”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不禁要問,網購到底漲沒漲價?
人人都說網購便宜,但是經歷了2011年電商們集體瘋狂打折促銷后,大家似乎已經完完全全地將低價和網購兩件事物畫上了等號,而“漲價論”的出現恰好該讓網上商城們好好反省一下:別老拿價格說事兒。
回顧一下,過去一年網購的關鍵詞無非那么幾個:打折、物流、假貨,看起來中國的消費者要求很簡單:快速地買到便宜的真貨。這讓網上商城不約而同地把競爭焦點放在價格戰、物流戰上,但殊不知消費者還有更多的需求要滿足。
我們借鑒一下美國亞馬遜的經驗,看看B2C的鼻祖是怎么做的:
在美國亞馬遜購物,只有消費滿一定金額才能享受免費的物流配送,配送時限通常是5天;想要配送快一點,可以,花79美元購買一年的高級會員資格,這樣就能享受限時2天的配送服務;想買便宜貨,可以使用定期購買模式,亞馬遜會自動每6個月向消費者發送一次訂購的商品,這種針對損耗性的產品有特殊的優惠,價格折扣約15%;想知道今天都有什么商品打折,只需要查看“Today’sDeals”即可,亞馬遜全站的特價商品都在這里。甚至,亞馬遜還為媽媽們指定了特別的折扣,只要你是媽媽,加入了媽媽計劃,即可獲得高級會員資格和額外的折扣。
相比之下,國內的網上商城除了拼價格外,就是拼誰送貨快,殊不知還有更多的服務可以去優化。不說別的,就說每天的特價優惠,沒有哪個國內的網上商城敢提供一個集合當天所有特價商品的頁面供消費者查詢,莫非在它們的眼中自己的所有商品天天都是特價?
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涉水電子商務,對有限注意力資源的爭奪更是趨于白熱化,流量成本成倍增長,卻沒有換來高的成效,流量利用率低,整站轉化率低仍然困擾著電子商務網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