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質量事故是否都是出在外采汽油上,公眾對此不得而知;退一萬步說,就算的確如此,關鍵的因素也還是“兩桶油”對油品質量的把關有問題。對于給廣大車主造成的損失,“兩桶油”顯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就在今年的4月24日至28日期間,江蘇太倉的私家車車主和不少政府公車駕駛員在加油后發現,汽車出現發動機抖動、熄火、排氣管道被嚴重腐蝕、流出不明液體等異常情況。
受影響車輛多達三四千輛,致使不少新車變得銹跡斑斑。而這些車子唯一具有共性的是,期間都在中石油太倉市昆太路金華加油站和柳園路富豪加油站加了93號汽油。
今年2月,云南、貴州、廣西等的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廣汽豐田、寶馬、福特、雪鐵龍等多個品牌汽車被曝集體“生病”,“病因”幾近相同出現積炭過多,怠速抖動,加油熄火等異常現象,導致發動機故障乃至發動機損壞。一時間,汽車4S店車滿為患,車主驚心。
如此大面積的不同車型車輛集體“趴窩”,被廣大車主質疑與汽油質量有關。
對此,“兩桶油”卻一致否認自己的汽油有問題,而齊刷刷地把矛頭指向了外采汽油上。
油品質量事故是否都是出在外采汽油上,公眾對此不得而知;退一萬步說,就算的確如此,關鍵的因素也還是“兩桶油”對油品質量的把關有問題。對于給廣大車主造成的損失,“兩桶油”顯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墒,消費者的投訴,未能引起必要的重視和行動;消費者的損失,也得不到應有的賠償。顯然,在屢屢發生的油品質量事故中,存在著很大的政府監管缺位。
國家并未要求加油站每年強制檢測,而且每年的抽檢率太低,例如西部某大省有5000多家加油站,而每年抽檢的加油站只有200家,有的加油站10年都抽檢不到一次。在這樣有形無實的監控下,加油站違法成本低,出現問題汽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縱觀歷次“問題汽油”事件不難發現,鮮見政府部門的強力介入,油品質量的檢測結果大多不了了之。
問題汽油給汽車帶來的是看得見的損害,而看不見的損害,則是尾氣污染下的公眾健康。2011年,灰霾污染引發全民關注,而改善PM2.5現狀的一個關鍵,正是要提高油品質量。
聯合國環境署一項研究顯示,對煉油設備每投資30億美元改善油品質量,可以帶來250億美元的健康效益。為此,北京正準備將現行車用汽油國Ⅳ標準升級為國V,車用汽油進一步降低硫含量5倍。
然而放眼全國,除上海、廣州等少數大城市也已用上國Ⅳ,國內其他地方想要用上國Ⅳ標準油,可能還得等到2014年。不得不說的是,“兩桶油”對燃油標準制定有很強的話語權。據報道,負責制定燃油標準的37名委員會成員中,油企人士占七成以上,汽車行業的有三人,環保系統的只有兩人。
從顏色迥異的93號汽油里,人們不得不懷疑,問題汽油是幾次偶然還是一種常態?每當油價高企,人們總禁不住要對比中美油價。
其實,考慮油品質量因素,兩者根本沒法比。公眾一直疑惑的正是,我們的燃油品質為什么提高不上去?
我國《產品質量法》明確規定,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油價節節攀升,國內油價與國際接軌的當下,油品是否也該與時俱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