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屬性,其內容涉及市場要素的各方面,包括:產品競爭、人才競爭、服務競爭、價格競爭等。一般說來,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和質量競爭以及高水平的服務競爭,是競爭的高級階段,而價格競爭則屬于初級或低級競爭。
京東與蘇寧和國美正上演“價格血拼”的好戲,劇情很是熱鬧,但內幕未必人皆盡知——因為動因開始令人質疑,所以結果很是難料,人們不再相信任何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東西。
盡管如此,在國內經濟面臨種種解不開的“擰巴”局面的當下,大型企業的搏殺,似乎有主動破局的意味,因為市場時機不等人——多年來,我們多次遇到這種情景,每一次惡戰之后,國內的市場格局總會發生一些變化。然而,我們還是禁不住要問,為什么市場的每一次變化,總是起因于業內之間的價格戰?為什么中國企業總是習慣于打價格戰?而且是“惡戰”?
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屬性,其內容涉及市場要素的各方面,包括:產品競爭、人才競爭、服務競爭、價格競爭等。一般說來,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和質量競爭以及高水平的服務競爭,是競爭的高級階段,而價格競爭則屬于初級或低級競爭。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中國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乏力,產品差異化競爭力弱,各種成本高企不下又使得產品的質量無法保障,因此,價格競爭的手段很容易被使用。多年來,中國的產業發展多是靠“量的規模”,而不是“質的提升”,因此,各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就是“狼多肉少”,所以相互撕咬很難避免。
價格戰的主要特征,一是在同業之間進行的競爭,通常來看是一種純粹的市場行為。二是后起之秀挑戰現有王牌。三是硝煙散后,市場格局發生變化,相關產品價格趨于“合理”。
由于同業間在經營產品、經營模式、經營規模等方面趨于同質化,基于資本趨利及獲取無限大利潤的本能,一方試圖獨占市場,便借用直接簡單的以資本實力為依托的面對面搏殺,其主要手段就是降低產品或服務價格,以低于對手的市場價格謀取對手的市場份額,從而擠垮對方。
行業內巨頭之間的爭斗,如同自然界中處于食物鏈最高端的獅子一樣,如果打勝了,不但能吃最好的肉,而且想和哪個母獅子睡覺都行。說到底,幾個商界大鱷用價格戰來相互撕咬,也就是為了獲取壟斷利潤。如果能做到壟斷,比如像“兩桶油”呀、民航呀、高鐵呀,那價格由自己說了算,想和哪個睡就和哪個睡,多好。
價格戰并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因此,中國企業把價格戰都打到了國外。常聽人說,中國企業或個人在國外做生意,對手往往都是自己人,而且更殘酷。
因為是低級之爭,所以價格戰一定有負面的后果,就像勝出的新獅王為了生育屬于自己的孩子,常常會咬死先前出生的小獅子一樣,其社會成本實屬難免。
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接受現實,因為市場經濟天然具有這種競爭性和殘酷性。而它的正面效果,則一是促進產品創新、服務更優,更重要的,對于消費者來說,價格戰能讓人獲得實惠。有人擔心出現戰后的勝出者會壟斷市場,然后提高價格,把損失再補回來,這是不可能的。起碼在家電市場上,我們曾看到過,以前的長虹、國美,作為價格戰的勝者,他們以更低的價格占領市場,依靠規模優勢謀取更大利潤,因此,帶動了中國制造,從面在全國普及了家電。從這方面講,倪潤峰和黃光裕的貢獻,是歷史性的。因此,也期待京東的劉強東成為新的“獅群領袖”,從而使中國的消費市場格局得以“改變”,促進中國產業的新一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