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行業要想走出信任危機,首要是必須恢復消費者信心。而要提高消費者信心,企業就要加強內部建設,控制奶源、提高產品質量、加強經營管理。同時,企業要提高社會責任感,要有擔當的勇氣。
早晨剛起床,婆婆就拿著酸奶讓我檢查,看看訂的酸奶批次有無過期,聞聞味道有無異常。說來也是,乳制品最近讓人很不省心,別說年過六旬,眼神、味覺均打折扣的婆婆整天提心吊膽,就連年輕人現在端起一杯奶亦會嘀咕:今天,該不會又出什么怪事吧?……“中國乳品工業水平應該說是世界最高水平。現在國家對乳制品的抽查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去年國家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今年上半年已經抽查了2600多次,這么抽(查)會抽死人啊!”
今年8月25日,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的話音猶在,9月8日,近1000位上海牛奶訂戶發現送到的小瓶光明牛奶就出現了異味變質。
對此,光明方面的解釋是:配送過程中車輛溫度沒達標導致產品酸敗。此事距光明老總抱怨“抽檢抽死人”剛剛兩周。
投訴發生后,光明乳業于當日下午公開道歉,然而送奶公司在稍后接受采訪時卻說,是“公司員工有一個失職,關冷庫門的時候把冷氣關掉了”。有業內人士稱,即便車輛沒有開冷氣,新鮮牛奶放置車輛內至少一個小時不會變質,乳業專家王丁棉也表達了相同觀點:“光明的解釋很難讓業內專家信服。”
聯想到這已經是光明牛奶3個月內第四次出現質量問題,再聯想到郭本恒那句“抽檢抽死人了”的抱怨,很多網友感慨:自扇耳光扇得也太勤了一些。
不少網民表示,此次發生鮮奶“酸敗”事件,看來是抽查抽少了,還需更嚴格。也有網民表示,頻繁的抽檢下仍問題不斷,企業還抱怨監管嚴,如此沒有擔當,早晚會被市場淘汰。
我國是世界乳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前幾年少數乳品企業的質量問題,引發消費者對國產牛奶不信任,成為至今困擾乳品業健康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其實,解鈴還須系鈴人。乳制品問題頻出,企業應有所擔當,切實從自身找問題。產品出現問題,企業是第一責任人,政府監管部門不可能面面俱到。以此次“光明事件”為例,質監部門檢驗生產環節,注重牛奶是否含添加劑,工商部門檢驗流動環節,而配送移庫過程正好處于三不管地帶。
無論是此前其他企業暴露的乳品質量問題,還是近期光明乳業曝光的問題,通常都不存在什么技術和管理上無法克服的障礙,完全是企業自身生產、運輸過程中管理混亂導致的低級問題。低級問題一犯再犯,應與肇事企業不怕懲罰而無所顧忌有很大關聯。當前的相關法規對于食品安全的懲處力度偏于薄弱,此次光明乳業的處理措施就是,“根據消費者的意愿進行退貨、補貨或者退款”。
即如《食品安全法》規定的上限,對于出現質量問題的食品,最高可以給予十倍的價格賠償,對于年營收以億元計算的乳品企業來說,這種小打小鬧的懲處不過是毛毛雨。身上打得不痛,心里安能記?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法的威嚴就體現在罰的力度上,構建有效約束企業規范運營的法治環境,就是要確保對違法企業足夠的懲罰力度。作為大批量生產的食品行業,一批不合格產品的流出往往危害成千上萬的消費者,對社會的危害性不可和小食品生產等量齊觀,因此,對乳品生產中的違法行為必須施以嚴刑峻法。
涉及大范圍消費者健康安全的乳品問題,要視作公共安全領域的問題,而不僅是一般的消費糾紛。對于管理不善導致的無心之失,可以借鑒市場經濟法制成熟國家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讓乳業巨頭在百萬、千萬乃至億元計的懲罰風險面前,真心接受“血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