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行業至今不僅未能走出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反而變得問題更加多發,導致消費者越來越不信任。根源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國內乳業的發展恐怕很難出現轉機。
蒙牛又出問題了!8月初,據媒體報道,蒙牛駐浙江省義烏市的經理,擅自將蒙牛純牛奶的生產日期篡改至出廠日期的6個月之后,遭篡改的數量多達3000箱。篡改生產日期,之前在國內算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兩年或許有所好轉。行業巨頭蒙牛如此,其他乳品企業呢?恐怕多少都有。
自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問題頻出。2009年2月,蒙牛特侖蘇OMP事件被曝光;2010年4月,陜西18名學生喝蒙牛牛奶后食物中毒;2011年4月,陜西251名小學生疑食用蒙牛牛奶后中毒;2011年12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抽檢結果顯示,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而在對待上述這些問題的態度上,蒙牛也不像在牛根生時期那樣誠惶誠恐,更多時候給消費者的感覺是無所謂。背靠中糧集團,蒙牛的底氣足了!其實,蒙牛更多的底氣是來源于自信及其對乳品行業的了解。蒙牛深知,自己可以代表國內乳業的最高水平。如果說乳品行業進行洗牌,蒙牛將是幸存的企業之一。
2011年6月,人們驚異地發現,新版乳品標準較老版明顯降低。2010年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質含量為大于等于2.80克,而在該標準頒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生鮮乳菌落總數以前允許每毫升50萬個,現在是每毫升200萬個。“乳品標準倒退25年”的新聞,頓時成為社會各界的熱烈話題。面對媒體及消費者的質疑,無論是官方管理機構、乳品行業協會還是乳品企業,都未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一時間,乳品標準被大企業綁架的消息開始蔓延,矛頭直指蒙牛、伊利等行業巨頭。然而,強烈的不滿終究敵不過活生生的事實。乳品標準降低一事,最終不了了之。
在今年8月份召開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致辭中表示,在行業發展取得進步的同時,中國乳制品行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乳品質量和安全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實際上,近年來以蒙牛為首的乳企發生的各類事件,多是安全問題,如添加非法添加劑、銷售過期牛奶、篡改生產日期等。乳品質量中最主要的營養質量卻很少被提及,但這在乳品行業內卻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即巴氏奶和常溫奶。
據調查,巴氏奶已在全球的奶品消費市場中風靡多年,至今仍然是全球95%以上的國家牛奶消費的主導產品。而在中國,情況則非常微妙。目前常溫奶占據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巴氏奶市場逐漸萎縮,占有率不到20%。巴氏奶比常溫奶更有營養,這本是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但在國內卻一直難有定論。“專家們”貢獻明顯,他們為行業巨頭服務。
蒙牛、伊利等行業巨頭為什么會抵制巴氏奶?這主要源于巴氏奶不利于儲存、不利于長途運輸,適合小企業就近生產、就近銷售。
客觀上,將遏制乳品行業壟斷企業的存在。因此,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很少存在乳業巨頭。
在行業巨頭抵制的同時,政府主管部門也對巴氏奶心存擔憂。大企業還好管理,如果都是小企業,那乳品安全問題將更加難以控制。于是,就出現了中國獨特的常溫奶壟斷乳品市場的格局。
通過加大抽查力度,通過乳品企業自控,無非是小數點之后數據的變化。中國的乳品行業也只能如此,難以再有本質上的提升。如果想讓國人都喝上高品質的牛奶,變革將在所難免。而這場變革是否就意味著蒙牛、伊利這樣的行業巨頭消亡,恐怕未必如此。但養尊處優的“蒙牛們”,目前顯然還不愿意主動引領這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