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競爭,企業原本是靠產品說話的,真正的競爭力是過硬的產品質量、良好的售后服務與和諧的企業文化。而“拼爹”將毫無疑問破壞市場原則,影響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質量。
近日,招商銀行濟南分行校園招聘被曝存在“貓膩”。
據齊魯網和新京報報道,網友截圖的招商銀行官網下載的面試名單顯示,其備注一欄寫著多位行長、銀監局領導、省政府朋友等保薦人名單,有的甚至注明了“面(試)過就行”。
招行招聘“拼爹門”就此引爆。
不久,招商銀行濟南分行證實,網傳的“關系名單”屬實,為招行“內部資料”,是員工誤上傳官網。
盡管當事銀行辯解“只是個備注,不影響結果”。
但網友普遍認為,這就是拼爹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事不就是“大寶天天見”嗎?
畢竟,現實中的拼爹事件已經太多。從京城“四大名爹”到“我爸是村長”;從美眉“炫富坑爹”到幼兒園小朋友回家要求“換個爸爸”,“爹福利”似乎已經成為這個浮躁社會的剛性需要。
拼爹拼什么?不外乎權力、名望、金錢,更準確地說,拼的是權力、名望、金錢背后相互交織、滲透、利用、交易的“關系”——無論是稱呼“爹”還是“干爹”
還是“師傅”乃至其他稱謂。
真正令人奇怪的是,作為一家有20年歷史、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什么甘愿主導這場“拼爹門”?
借招聘之名行業務之實,不僅破壞社會公平正義,折射出的還有畸形的市場生態。
銀行拼爹門的背后是權力與資源的互換,權力與資本的交易,模糊了市場的邊界,破壞的是市場的規則。
面對市場競爭,企業原本是靠產品說話的,真正的競爭力是過硬的產品質量、良好的售后服務與和諧的企業文化。
而“拼爹”將毫無疑問破壞市場原則,影響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質量。
當一個企業淪落到靠“爹”開拓市場,憑“關系”賴以生存的時候,不光說明企業病了,也說明企業扎根的土壤出了問題。靠“爹”可能一時得利,但不可能永遠得利,只要不按市場規律辦事,企業事也是早晚的事情,不同的是,“爹”的能量大小不同,對“爹”的依賴程度不同,企業受到的傷害不同,最后的結果不同而已。
極端的例子是,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與山西紅頂商人丁書苗案。
在丁書苗的企業運作中,劉志軍不是爹卻勝似爹。
一朝事發,丁書苗的公司灰飛煙滅,兩人落得個鋃鐺入獄。
最近,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的“口水戰”又不斷升級,事態的發展令人憂慮。先是三一重工突然宣布總部將遷往北京,并稱主要為規避同行惡意競爭,然后是中聯重科反駁“無中生有、顛倒黑白”;接著中聯重科又通過內刊發布“告全體員工書”,稱“身處當前這個‘精巧’設局之中”,結果又引來三一重工嘲諷“想起貪官的反腐報告”。
聯想起之前的所謂“間諜門”、“監聽門”,兩個工程領域舉足輕重的“中國兄弟”不把精力用在產品和市場領域,卻內耗在“對掐”的惡性競爭中,是不是各自也自恃有仰仗的“關系”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