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件有關質量的事值得一說:一件是農夫山泉與京華時報的水官司,一件是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2012年度質量觀測報告。從表象上看,這兩件事風馬牛不相及,但從內在聯系上,它們引出了一個共同的話題——質量優劣到底誰說了算。
京華時報披露,記者多方調查發現,中國水制品行業的領頭羊農夫山泉質量不過關,建議消費者慎選,要求有關部門查處;而農夫山泉堅稱,自己的水質量上乘,遠高于國家標準。新聞發布會上,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犯難的是消費者,不知到底該聽誰的。
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的水質量之爭,反映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各方對質量評價話語權的控制之爭。計劃經濟時代,政府一家獨大,產品合格不合格,完全由政府說了算。而今,隨著質量責任的分解,各責任方都在力圖凸顯自己的主導地位。廠家說,我是質量生產者,我最知情;檢測機構說,我是質量判定者,我最科學;政府說,我是質量監管者,我最權威;媒體說,我是質量傳播者,我最公正。以上各類聲音充斥于耳,唯獨作為質量使用者的消費者聲音最為微弱。更為可惜的是,這些聲音相互打架,最后變成噪音。
武漢大學質量院為我們補上了這一環。在他們看來,消費者才是質量優劣的最終檢驗者,消費者最有發言權。為此,武大組織了數十個焦點訪談組,分赴不同的消費人群,采集了三千多個樣本,形成了消費者對我國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工程質量的整體評價報告。報告測度的是消費者對質量的實際體驗和感知。盡管感知質量難以測定,難以說清,但它直接驅使消費者選擇與不選擇、購買與不購買、消費與不消費,因此,更有價值。
科學的質量測定確實需要多個維度,不同責任方的信息披露無疑都是必要的,也是有價值的。說清質量優劣,非不能也,乃不為也。產品的質量優劣,單從技術層面而言,完全可以判定高下,不同責任方能夠而且必須達成一致;出現那么多大相徑庭的價值判斷,與其說是技術差異,不如說是利益驅使。
其實,商品與人極為類似,都是有用與無用、精華與糟粕、天使與魔鬼的集合體,不存在純優或純劣兩極模式。生產者對其多樣性應該了如指掌,但向社會公開的信息往往是選擇性發布,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就加以放大,對自己不利而對消費者至關重要的信息,常常被弱化、隱匿,導致信息的不完整。更有甚者,明知產品含有毒有害成分,廠家卻一口咬定符合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儀器明明顯示,理化指標嚴重超標,由于高額檢測費的誘惑,檢測機構有時照樣昧著良心出具合格報告。信息不完整、信息造假嚴重危及質量安全,成為質量領域一個突出的現實問題,不僅誤導了消費者的價值判斷,而且導致消費者對企業甚至對政府的不信任,有關部門有必要發起一次專項治理行動。
面對信息不完整、信息造假,消費者已經采取反擊行動。在商品極度豐富的今天,遠禍是消費者的第一選擇。只要相關責任方披露的信息不一致,只要其中一方披露的信息中含有可能對消費者造成侵權、傷害的成分,消費者絕不會浪費精力去甄別信息真假,而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用手中的貨幣選票做出最終裁定。
爭奪話語權是要本錢的,這個本錢就是社會責任。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只能得勢于一時一事,最終贏得消費者,唯有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