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審計署發布的公告顯示,在5044個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節能環保類審計項目中,2011年到2012年期間,共有348個項目單位擠占挪用、虛報冒領資金16.17億元。
令人吃驚的是,包括格蘭仕、TCL、美的、長虹等知名家電企業密集“中彈”——存在通過虛報、多報、虛假合同等方式騙取財政補貼的現象。
如格蘭仕日用電器公司高校節能空調推廣項目,通過多報銷售量,違規獲得補貼1779.4萬。同樣類別下,TCL空調公司違規獲得補貼1830.88萬。美的制冷設備公司違規獲得補貼118.3萬。長虹空調公司則套取補貼981.78萬。
這些知名家電企業何以“要錢不要臉”,拋棄了最基本的誠信原則?逐利的動機背后,他們的勇氣到底從何而來?
也許一位企業界人士對此的認知頗具代表性:“如果騙的是個人的錢,當然誰都會仔細掂量;但這騙的是政府的錢,一般沒有誰去較真兒。”
所謂“政府的錢”,指的當然是國家的錢,攫取國家的錢“沒有誰較真兒”背后的邏輯發人深思。
也許,對這些企業來說,“有便宜不賺是王八蛋”?
事實上不僅如此,類似企業一直抱著濃重的僥幸與投機心理。
早在2012年年初,海信董事長周厚健就曾炮轟“白電”行業能效虛標亂象,在業內掀起“海嘯”。據媒體報道,空調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實施之初,占據市場銷售規模70%以上的4級、5級能效空調庫存幾乎在短短3個月的過渡期內全部消失,原因就在于采取了“能效虛標”手段。
近年來家電行業不太景氣,國家一直設法“提振”市場。如國務院安排,從2012年6月1日開始、2013年5月31日截止的惠民補貼政策推廣期限內,相關部門將采取財政補貼方式,支持高效節能平板電視和節能空調的推廣使用。為期1年的節能惠民政策推廣被普遍看作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延續和升級,除刺激消費外,顯然還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節能減排的政策思考。
但家電企業有些過于“領情”。能效虛標、騙取國家補貼等丑聞顯然已使這一政策變味走形。
而即便是2012年出臺的“嚴厲打擊”新規也缺乏足夠的震懾力。按國家財政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關于認真做好節能家電推廣工作的通知》,加大節能產品補貼監管和處罰力度——對提供虛假信息、騙取財政補貼的節能家電生產和銷售企業,將在媒體上曝光、予以通報批評、追繳補貼資金并加倍處罰,情節嚴重的將取消推廣資格,并追究企業責任人相關責任。對核查工作不力、弄虛作假的第三方機構,將取消其核查資格。
此次格蘭仕等企業騙取國家補貼,會得到怎樣的懲罰?審計署透露,“已向司法機關移送案件線索29起,涉案人員41人,目前正在依法查處之中”。
但無論懲罰的結果與效果如何,似乎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知名企業肆無忌憚地頻頻攫取“不義之財”,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也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