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進藥店已經實施了幾個月時間了,按照“奶粉進藥店”項目負責人許京的想法,最終要實現三個目標,即藥店的監管、母嬰店的服務和電商的價格。然而,這些美好的愿望目前仍未看到實現的影子。
奶粉屬于易耗品,對于剛出生的寶寶來說,一個月動輒兩三千元的奶粉錢是很平常的事情,再加上奶粉的質量安全問題,導致了眾多年輕父母談奶粉色變。
于是乎,奶粉進藥店似乎讓消費者對于藥店的奶粉充滿了很高的期許,認為進藥店的奶粉應該設立更高的門檻。
然而,夢想并沒有完全照進現實,除了購買地點不同以外,藥店里的奶粉和超市、母嬰店、電商這些地方銷售的奶粉并無本質區別。這些奶粉由生產企業直供,目前與供給其他渠道的同類商品是一樣的,價格也沒有明顯優勢。
目前,消費者通過藥店的ATM機購買奶粉,能看到的可追溯信息中僅有產品批號、條碼、保質期、生產日期、有效到期日和產地這6部分內容,并沒有達到全程可追溯的程度。
而頗受關注的產地信息一項,各個品牌標注不盡相同,雅培、蒙牛、雀巢等能看出其奶源來自新加坡、丹麥、德國,但更多的是用公司名替代了產地。
實際上,如果能做到真正的可追溯,消費者就可以查詢到生產、流通、銷售整個鏈條的全部信息,甚至包括哪一頭牛產的奶、哪一輛車送的貨,一旦出了問題,就能迅速查到問題出在哪一環節,也能夠迅速了解到奶粉的銷售去向。
據了解,由于各家奶粉企業的追溯系統各不相同,暫時還無法實現與藥店ATM機全面對接。
對于中國父母而言,安全性是判斷奶粉優劣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歐美國家推行奶粉在藥店銷售,不只是看中了藥店能帶給消費者以信任和安全感,而是把奶粉質量與安全與藥品安全和質量等同起來,嚴格把關。而在中國消費者的觀念中,藥店只是賣藥的地方。
據悉,根據“奶粉進藥店”的規劃,目前正在進行的試點測試力爭今年年底完成,明年6月份復制到全國主要省會城市試點,2014年年底完成全國100個城市的布局。
從大頭娃娃到三聚氰胺,翻閱過往不難發現,奶粉安全性問題絕大多數不是在流通銷售環節。
可從現狀來看,藥店自動售貨機的奶粉和超市貨架上的奶粉并無二致,奶粉仍舊是那罐奶粉。
推行藥店賣奶粉,如果只是想從形式上帶給消費者一種質量過關、安全可靠的假象,而實際上對奶粉質量安全監管依然如常,那么在哪兒銷售根本不重要。
況且,藥店只是代售機構,本身并無能力鑒別奶粉質量高低。真想把奶粉的事做好,工夫還是應該下在源頭上。
藥店的監管、母嬰店的服務和電商的價格,看上去很美,其實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