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法走過了20年,新消法又日上行程。80和90一代開始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軍,面對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大環(huán)境,消費正在潛移默化的發(fā)生改變。
在現(xiàn)今的社會里,消費成為一個大的概念,不限于買到一件壞了的衣服,或者收到一張假幣這類事情。
來看看看消費是什么?
據資料解釋,消費(consumption)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終環(huán)節(jié)。它是指利用社會產品來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宏觀經濟學中,消費指某時期一人或一國用于消費品的總支出。
嚴格地說,“消費”應僅指這一時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分享過的或“吃掉了的)消費品。但在實際上,消費支出包括所有已購買的商品,而這其中許多商品的使用時間要遠遠超出考察時期,如家具、衣物和汽車等。
在我們生活的每天里,總要接觸各種消費的情況,不免因為一些無關消費質量問題或者服務上的問題而引發(fā)心中的不滿。
比如,今天張三今天抱怨沒追上公交車,他要投訴司機沒等他。或者比如李四跟某企業(yè)客服咨詢,指責客服態(tài)度不好,他也要投訴。
互聯(lián)網給用戶提供了眾多分享的平臺,讓普通的消費者的訴求得到關注。有趣的現(xiàn)象是,消費者的各種訴求越發(fā)的增多,到了泛濫的程度,并且無關真正的消費。剩下的,都是一堆各種抱怨。
那訴求又是什么?
專業(yè)的解釋,訴求是廣告通過媒介向目標受眾訴說,以求達到所期望的反應。訴求是制定某種道德、動機、認同,或是說服受眾應該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訴求分三類:理性的、感性的和道義的。訴求所用語句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訴以愿望或需要,以博取受眾關心或共鳴,最終達到誘致受眾購物的目的。
但大多數(shù)人的普遍心理是:“這關乎我的利益。”其實你真的了解你的真實利益么?太多時候,訴求被時間消費掉,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乎?
現(xiàn)今,騙子的手段越來越多,被欺騙的消費者每天都有,媒體都在不停的揭露曝光,企業(yè)也在不斷地忙著辟謠,就連政府也時不時攙和一下。在這樣一個食物鏈下,產生了很多事情。
其實,小問題能折射出很多內容,但有時候,也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弄巧成拙是常有的事,搞不好也為他人為嫁衣。
時下,刪帖這個產業(yè)鏈再次被曝于公眾,其實早已見怪不怪。俗語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人這么干,底下的人也毫不含糊。媒體環(huán)境走了這步,變得不堪一擊。
不過諸如奶粉里吃出蟲子,在汽車4S店里遭遇服務人員的冷嘲熱諷,丟快遞,以及買到假貨等,也足以讓不少消費者吃盡苦頭,維權艱難,似乎逐漸成為一個常態(tài)。然而更艱難的是,訴求無人來解救。
其實無論無論消費者來說還是企業(yè),消費者提出合理的消費訴求,相信大多企業(yè)不會無理的決絕,但各種因素摻雜其中,避免不了產生各種分歧,以至于消費者一開始本來堅守正確的理由,到最后改變了初衷。或者說企業(yè)原本是可以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的,但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錯誤,彼此溝通不夠暢快,也讓原本能相互理解的事,變成了某一方的謾罵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