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過程中被強制購物、強制消費,早已成了明規則:我們甚至都已經認可,參加旅游團不購物,你自己心里都過不去,而且,花錢少了都會感到“內疚”。然而,花錢還受氣,卻是許多人不能忍受的事情。
由于不滿本車游客消費低,近日云南一女導游大發雷霆,大罵游客道德、良心在哪里?
這一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被廣泛轉發并被電視臺報道。事件在網上被曝光后,對該導游的惡劣行為,毫無疑問應當譴責和查處。但奇怪的是,在這段長4分多鐘的視頻里,任憑那位導游以各種侮辱性語言、各種歪理邪說、各種道德綁架、各種威脅恐嚇、各種理直氣壯慷慨激昂,自始至終我們卻并沒看見有任何人站起來抗議維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次旅游的“團費”只有1元錢,并且據稱合同上簽的是“旅游購物團”。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報團參與這種旅行團的旅客,實際上就等于默認了其可能存在的“潛規則”。
通常情況下,在這個人人浮躁焦慮的社會,如何你被別人“無緣無故”地當面責罵,相信很少人會默不作聲,特別是你作為一個消費者,你是“上帝”,竟被人連罵幾分鐘,滿車游客竟然“沒有一人是男兒”站起來反擊!這到底是怎么了?
一般來說,人在被責罵的時候忍氣吞聲失掉自尊,只能有兩種情況才會出現這種現象:一是罵人者絕對權威,比如你的上司領導;比如你是個“妻管嚴”;二是你做了虧心事兒心里有愧,否則不可能連辯解的勇氣也沒有!從這兩點來分析,要么是導游太強勢;要么是游客感覺理虧或者車上都是老弱病殘。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發生著,只不過是激烈的程度不同罷了。去年發生在香港的一個女導游罵內地游客不購物的事情,可能大家還沒有忘記,情況基本是一樣的。并且試想一下,我們自己或身邊人去旅游,多多少少是不是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但是,從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平臺接到投訴內容來看,這些年來,類似內容的投訴雖時有發生,但在眾多門類的投訴事件中,并不占有顯著的比例,反而是打折機票不退票、行程安排不合理等一些內容投訴較多,強迫游客購物而被投訴的旅行社也在少數。這就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大家對旅游購物已持“平常心”。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我們早已心知肚明,那就是你參加的是一個“低價旅游團”:幾天的旅游費用還不夠來回的機票錢,甚至有的干脆就是“零團費”。貪便宜的“回報”,要么你就花錢購物,要么你就被導游諷刺挖苦失去自尊。這也是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旅游公司作為企業,人家當然是要賺錢的;而導游收入的多少,是與你購物的多少直接掛鉤的,人家也要吃飯也要掙錢養家,還是那句話: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呢?旅游市場混亂,一方面是行業管理不善所致,另一方面我們也別忘記:是消費者總是企圖占“便宜”的心理,催生了旅游市場五花八門、帶有欺騙性質的營銷手段,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游客自己愿意掉進“陷阱”。
好在從5月1日起,國家旅游局將開始治理“不合理低價”專項行動。以后不會再有不正常“低價團”了。對于一個合理有序的市場來說,買賣雙方都應該有一種健康合理的訴求,不管哪一方,總想占“便宜”的心理,對誰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