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CG)不久前發布的報告《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表明,中國的制造業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如果美國的成本是100,那么中國的成本就是96。中國制造業成本僅比美國低4個百分點!
關于中國制造業生產成本的上升,人們普遍認為有三大原因:工資上升、匯率上升(人民幣升值)、土地和能源(房租、電力和天然氣)成本上升。2014年中國產業工人工資平均上漲18%,2015年又平均上漲17%。這幾年,很多企業都將制造業基地從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一些國家,也有的甚至回到了美國,例如紡織業。
交易費用也居高不下
一件產品的總成本包括兩個部分:生產成本、交易費用。生產成本由要素價格構成,是直接看得見的成本。交易費用指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各種費用,包括搜尋價格的費用、談判的費用、監督和執行契約的費用以及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的費用,也可以統稱為“制度運行的成本”。有分析說,至少在5年前,雖然中國制造在生產成本方面有優勢,但是在交易費用方面劣勢也十分明顯。
舉例說,多年來,一個人所共知的現象是,許多中國本土制造的產品,按理說在國內銷售應該比在美國銷售的價格更低,因為產品離中國市場的運輸距離近,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類似,而美國距離遠,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是陌生的。然而,很多電子、服裝、機械產品,雖然是“madeinChina”,但是在美國卻賣得更便宜。
為什么“中國制造”在美國更便宜呢?就是因為美國市場經濟發達、法治完善,制度運行成本低,導致企業的交易費用低了一大塊;而在國內,因為腐敗、管制、浪費、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各種原因,致使制度運行費用過高,這些交易費用最終都體現為各種附加在產品上的稅和費,最終導致交易成本高,商品價格隨之高漲。
商品價格上漲的質量擔
憂前一段時間,著名學者吳曉波提出“根本不存在什么物美價廉”,許多人也跟著說,中國產品價格低,就意味著質量一定不行,認為“高質量一定要高價格”。問題是:價格高就一定質量高嗎?
從上述中國產品總成本的上升我們可以看到,產品成本的構成并不是產品質量本身投入上的增加,而是產品以外的成本擴大,這種商品,價格高也跟質量好是兩回事。
另一方面,隨著企業生產和交易成本的不斷增加,人們不得不擔憂,會不會給一些“偷工減料”的企業憑添借口,讓這些不良企業繼續生產“假冒偽劣”
產品?這并非杞人憂天:企業要有利潤、要生存發展,成本高怎么辦?又如何才能保證產品質量呢?
怎么辦?就要降低生產成本?而如何才能降低中國制造的成本呢?
其實,知道了原因,就會有相應的對策:大的方面講,要加快市場化改革,破除各種市場壟斷,懲治腐敗,各種雜費就會自然降下來許多;具體方面,應該降低政府的運行成本,稅收就可以降下來了;而對企業來說,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象華為那樣,堅持自己的初心不動搖,舍得在科技和人才方面大力投入,同時保障產品質量,這樣一來,對企業來說,產品利潤能得以保證,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價格高質量好,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