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自行車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2016年自行車總產量為8005萬輛,自行車出口5756.6萬輛,出口額為30.9億美元,占世界自行車貿易量的60%以上。與許多傳統制造業一樣,我國自行車行業也面臨產能過剩問題。從2015年開始,行業進入洗牌時期,大量缺乏競爭力的自行車制造企業退出市場。同時,自行車行業也選定了“多樣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發展方向。共享單車橫空出世,自行車行業突然贏來千萬級訂單,一夜之間從“去產能”變成“擴產線”,從外銷為主變身為內銷代工。喜出望外的同時,共享單車引發的震動也開始顯現,一系列連鎖反應給行業帶來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 本報記者 王燕華 史曉菲 共享單車訂單緩解產能過剩 救命丸還是飲鴆止渴
據介紹,2016年,共享單車總計投放數量約在150萬至200萬輛。2017年,預計投放總量將呈現井噴式增長,估計2017年訂單將超過3000萬輛,占我國自行車產能的60%以上。
許多自行車生產企業大幅擴充產能,其他領域的企業也紛紛投身到自行車行業之中,共享單車生產正呈“井噴”之勢。
一邊是來自共享單車的大訂單暫時緩解了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一邊是自行車企業原有的銷售無法完成,生產被大訂單牽著走,自身戰略容易模糊。更為重要的是,在當前我國自行車行業仍面臨出口利潤低下和國內高端市場失守的窘境,當前共享單車的車型大部分仍為低端通勤車,與行業70%的產品是重疊的,永久、飛鴿等自行車名企正淪為共享單車的代工廠。生產企業集中產能滿足共享單車訂單,勢必會影響其產品多元化的發展,高附加值的山地車、越野車短時間內恐怕會無暇顧及,不利于行業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由于訂單陡增,引發了物料緊張,零配件和人工成本迅速攀升,給本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自行車行業供應鏈帶來了沖擊。據報道,目前,車架、鐵管、輪圈、內外胎、座墊等全部零配件都存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不斷上升的成本給脆弱的出口局面雪上加霜。
更有自行車企業擔心,共享單車的風口一停,將出現訂單減少利潤萎縮,屆時,擴建的生產線也會再次陷入產能過剩的窘境,還可能因此產生一系列棘手的連鎖反應,最后導致“一朝回到解放前”。 造一輛小黃車平均只賺8元 低端化去品牌化 車企利潤被攤薄
上海鳳凰自行車總裁王朝陽表示,共享單車的到來使自行車的品種大幅下降,質量中低端化、品牌逐步邊緣化等問題逐步出現,但未來共享單車會成為一種新常態。對于王朝陽提出的三點問題,記者也做了印證。
記者在共享單車停放點隨機采訪了幾位騎行人。對于自行車的品牌,幾位騎行者都表示不清楚自行車本身的品牌,只是通過車身顏色來判斷“平臺”,比如,“ofo”、“摩拜”等。記者也仔細觀察了幾個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車身logo都是互聯網企業品牌而不是自行車企業的品牌。與此同時,不管隸屬于什么互聯網公司,單車的品種都大同小異,較為單一,在功能上更是沒有什么差別。“一夜之間,連孩子們都熟知了‘摩拜’、‘ofo’這些運營商的名字,卻很少聽他們叫出鳳凰、飛鴿、永久等自行車品牌。”3月25日,在天津召開的享單車專業委員會第一次籌備會上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調侃道。業內人士擔心,這種弱勢品牌化的過程,讓很多生產企業將發展的優先權拱手讓出,進而喪失未來發展的先行權。
為什么共享單車會造成品種的下降?中國自行車協會介紹,這也是由共享單車的特性決定的,因為它一要符合城市人使用公共交通的屬性,二要保證一定的質量,至少要能使用三年以上,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舒適度,能讓不同身高的人都可以騎行,所以目前大部分的共享單車都是“U型”的構造,而不會使用公路或者山地自行車的款式。
另一方面,低端制造帶來的利潤勢必不會太高,去品牌化的產品利潤將繼續被攤薄。據悉,鳳凰自行車獲“ofo”500萬輛采購大單,而制造一輛小黃車平均只賺8元。 中自協:保持定力 堅持“多樣化、高端化、品牌化”
共享單車帶來了機會,但能繁榮多久是個未知數。多年來,中國自行車行業一直在向“多樣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方向轉型升級,而共享單車的到來似乎與此背道而行。對自行車行業來說,回歸制造本質,緊抓升級不放松,提高自行車人口比例和產品的附加值,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由自行車制造大國變為自行車強國,這才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鳳凰集團副總裁張雅明認為,一輛自行車雖然不大,但各種零部件涉及鋼鐵、橡膠多個工業部門。從自行車車架材質的變化到各種零部件精度的提升,都是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標志。
馬中超認為,在自行車制造業的發展長河中,共享單車只是其中的一個分類,共享經濟和自行車的結合是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一個體現。共享單車帶來更多思考,自行車行業要保持定力,堅持走中高端路線,為行業從低端走向高端開辟出新的路徑。
馬中超分析說,共享單車的出現也在倒逼制造企業轉型和調整。從長遠來看,必將從整體上推動自行車行業往更高水平發展。共享單車的火爆讓商業化、出租類的新品類獲得前所未有的開發,拓寬了自行車企業的生產范圍。
共享單車的出現讓更多的人喜歡自行車、了解自行車,讓騎行文化再度流行起來。如何抓住這個機會,把解決出行方案的共享單車族群變成享受騎行快樂和健康生活的自行車用戶或粉絲,中間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空間去發揮。自行車企業應堅持技術升級、研發創新、市場開拓、品牌建設,打造行業整體競爭力,真正做到即便共享單車熱潮退卻,亦可掌握乃至引導市場,穩步沿著“三化”路線實施長遠布局。
有關專家建議,應該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抓住共享單車帶來的行業變革,幫助企業合理評估市場需求,防止增加無效產能。同時,加快產品升級,開發智能、運動型自行車,向專業高端領域轉變,扭轉目前自行車行業以貼牌為主的代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