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從棉花肉松到塑料大米、塑料紫菜,再到“食鹽添加劑堪比砒霜”……食品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撞擊著人們的神經。到底應該如何辨別食品安全謠言,避免其干擾人們正常的生活?如何調動大眾的積極性,提高自身辨別能力?如何才能讓真相跑的比謠言快?
7月1日,在北京老國展舉辦的“2017年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上,外賣小哥化身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員,讓食品安全進家庭;借助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讓消費者走進工廠,現場感受食品安全;通過建立全國食品安全科普創新高校社團聯盟,讓大學生們成為科普隊伍的新生力量,從而影響身邊的每個人;通過“食品科普進社區”,讓爸爸媽媽們不再轉發食品安全謠言小視頻,不再相信那些偽專家、偽科普。隨著食品安全科普走進千家萬戶,從源頭遏制食品謠言,提高每個人的辨別能力。
一堂關于健康食品的“公開課” 去年吸引66萬人趕來參觀
從配料提取濃縮到洗瓶烘干,再到罐裝、檢測、包裝,沿著生產車間的參觀走廊,你可以看到一瓶口服液的生產全過程;在養生文化體驗中心,你可以看到一株靈芝從出芝到開蓋、泛黃、成熟的全過程,也可以通過天幕電影,甚至木雕、銅刻、壁畫、實物標本等,全方位感受中華傳統的中草藥養生文化;在中草藥園,你還可以親眼看到能夠殺蟲止痛的巴豆,也能親手摸摸清熱解表的醉草魚,在這里,種植了我國各省區具有代表性的500種中草藥……這些都是記者在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看到的場景。
6月中旬的廣東新會潮濕悶熱,即便如此,“無限極”的停車場里依然停滿了旅游大巴車,記者粗略數了一下,至少有五十輛之多。這還不是參觀人數最多的時候,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質量綜合管理總監劉鳳松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字:從2005年到2017年,到“無限極”參觀的人數多達360多萬人次,其中2016年參觀人次達66萬,講座659場次。
消費者秦媛媛便是這66萬人當中的一員,記者遇到她時,她正在中草藥園前和朋友一起合影。她告訴記者,自己就住在新會本地,平時家里有客人,都會帶他們到“無限極”逛逛,尤其是中草藥園,不僅有廣東本地的藥材,甚至還有全國各地的中草藥。自己在這里第一次見到了巴豆、風車草、醉草魚等。在秦媛媛看來,在“無限極”參觀,更像是上了一堂關于健康食品、中草藥文化的“公開課”。
如其所言,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新會參觀接待及行政事務部總監陳舒告訴記者,為了普及中草藥知識,“無限極”興建的中草藥園,占地30畝,集觀賞、藥材展示于一體,種植我國各省區具有代表性的中草藥多達500種,是我國目前最為齊全的中草藥展覽園。建中草藥園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吸引眾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國籍的公眾加入到了解中草藥、喜愛中草藥的行列中來。
和秦媛媛不同,她此行帶來的兩位朋友,更關注的是保健品的生產環節。而在“無限極”保健食品GMP生產車間,建有一條專為公眾開通的透明“參觀走廊”。從配料提取濃縮到洗瓶烘干,再到罐裝、檢測、包裝,沿著這條參觀走廊,你可以看到一瓶口服液的生產全過程。在參觀的同時,你的身旁還配備有科普人員進行講解,可以讓參觀者更詳細地了解TCM保健食品的整個生產過程。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新會生產中心運作總監田春光表示,沿著參觀走廊,參觀者能夠看到國內首條符合保健品GMP規范的高速玻璃瓶裝口服液生產線,生產車間符合GMP規范設計,分為藍色、綠色和灰色三個區域。藍色地面的是控制區,綠色地面是清潔區、灰色地面的是一般區。工作人員進入藍色區域需經過一次消毒、一次更衣。
除了參觀生產車間和中草藥園,記者還在“無限極”體驗了手機語音導航逛養生文化體驗中心。進門之前,使用微信搖一搖功能,手機上立刻會出現語音導覽功能,隨著你的參觀腳步,隨時能夠提供精確的科普導覽。在這個體驗中心,中國五千年養生文化的精髓通過天幕電影、木雕、銅刻、壁畫、實物標本等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把消費者“請進來” 12家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敞開大門
不只是“無限極”,記者身邊不少消費者都曾參觀過“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家住北京亦莊的消費者張尚姝偶然有機會參觀了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后格外感慨,一再表示從沒想國產乳制品生產管控如此之嚴格、設備如此之先進。同樣,剛上中學的陳雪在參觀完位于味全食品杭州下沙廠區內的全品牌體驗館后,也表示,自己仿佛置身于童話王國,邊玩邊學,還能學到不少乳品的食品安全知識。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統計,在中國科協指導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從2012年開始“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的認定工作,先后認定了12家食品科普教育基地。食品科普教育基地敞開大門,將消費者“請進來”,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向消費者呈現真實的食品工業生產,拉近了消費者與食品行業的距離,年接待人數超過60萬人次,免費發放科普資料40余萬冊,使食品安全科普在各行業、各領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提升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科學認知水平。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的評審也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對科普基地基礎設施、開放接待能力、科普經費投入、科普隊伍的能力和人數,以及科普活動次數、受眾人數,運用新媒體進行科普教育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具體和嚴苛的指標。
從源頭遏制食品謠言 外賣小哥變身食品安全宣傳員
從今以后,當你在美團APP上下單訂餐,外賣小哥送來的不光是香氣四溢的飯菜,還有一份食品安全宣傳冊。
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國經濟網承辦的“2017年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正式和美團點評集團簽署協議,從合作商鋪到配送人員、上游賣家到下游客戶,對整條配送鏈進行食品安全科普,從而保障配送鏈各環節的安全。
不只是發動外賣小哥這一途徑,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網絡上出現食品安全謠言,父母親戚總會第一時間轉發。在活動現場,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位同學告訴記者,自己經常會遇到記者所說的這些問題。她舉例,前陣子,微信上不少人都在轉發一個所謂“現場制作塑料大米”的視頻,媒體、專家明明已經辟謠,自己依然收到了父母轉發過來的視頻。正是由于身邊親戚、朋友的這些行為,更加堅定了這位同學加入食品安全科普隊伍的決心。如其所愿,在本次活動上,這位同學也加入了剛剛成立的全國食品安全科普創新高校社團聯盟,用自己學到的科普知識,去影響身邊的家人、朋友。
此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還通過“食品科普進社區”活動,舉辦科普講座、與百姓對話、讓社區百姓體驗“科普教育基地”、參觀食品企業等,讓爸爸媽媽們不再轉發食品安全謠言小視頻,不再相信那些偽專家、偽科普。目前,計劃現階段在北京市四個社區開展活動。隨著食品安全科普走進千家萬戶,從源頭遏制食品謠言,提高每個人的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