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領取的人不多
目前廣州已有不少地方出現了這款共享紙巾,尤其以體育中心、天河公園、紅專廠周邊最多,投放的地方幾乎都是飲食店。
這款共享紙巾機有一米來高,比自動售貨機要薄一些,上面有一個二維碼,透過窗口可以看到里面擺放著一包包的紙巾。在記者掃描二維碼關注了共享紙巾公眾號后,就馬上吐出了紙巾,與自動售貨機類似。此時公眾號會提示,當日額度已經用完。與很多共享應用不一樣的是,這款共享產品并不需要下載專門的APP,非常便捷。另外,如果用完額度還想領取,只需花0.5元即可購買,低于市面上一般售價。
在體育西路附近的一家餃子館,共享紙巾機裝在了大門口。然而店主告訴記者:“來領取的人不多,就我們店里的4位員工每天都領,其他來領的人有時候一天也就一兩個。”店主介紹,他們店門口的這臺紙巾機里有400包紙巾,其中上面一層在用的有80包,當80包用完之后,店主能打開機體,將下層的紙巾再放到上層。然而裝機一周多時間里,最上層的80包還沒取完。
“放的位置已經非常顯眼了,但很少有顧客留意到,所以雖然免費,但領取的人也不多。”店主說。
爭議:只是關注微信送紙巾升級版?
市民:質疑與肯定并存
“共享紙巾”推出后,有市民卻感到疑惑:免費派紙巾也是一種共享嗎?難道用完的紙巾還能接著用?市民李小姐認為從目前的操作來看,“這個‘共享紙巾’就是免費派紙巾呀,感覺只是大街上掃碼關注微信號送紙巾的升級版!”另外,她認為還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
不過,也有市民對這種模式持肯定態度:“管他是真共享還是假共享,只要能方便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支持。”
專家:共享紙巾更多是一種營銷策略
那么共享紙巾究竟是不是一種共享呢?在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廣州大數據與公共傳播重點基地副主任周如南看來,這種所謂的“共享”更多的是一種營銷策略。
“從狹義來講,共享經濟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商業模式。共享經濟的五個要素分別是:閑置資源、使用權、連接、信息、流動性。其實我們基于這種理解,很多號稱共享經濟思維的模式和產品、經營方式不能稱之為共享。”周如南認為,“共享紙巾沾上了互聯網技術的淺層利用,但它本質上并不是共享經濟,其實就是一種營銷策略。”
展望:共享紙巾能盈利嗎?
對于市民的觀點,該項目創始人鄭品進行了回應:“一般來說,共享指的是閑置資源的再分配,但我覺得可以用另一個更大的詞來概括它: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徹底分離也是一種共享。首先,我們做的是一種分發渠道,各種紙巾和包裝是讓合作商家自己提供的;而我們把紙巾的使用權給到了店家,再通過店家分發出去,這也是一種共享。”
對于共享紙巾機的盈利模式,鄭品信心滿滿,“我們做了一個測算,目前平均每天每臺紙巾機的吐貨量是30包,數字看起來并不大,但是很不容易了:3000臺機子加起來就是近10萬包,相當于擁有10萬個用戶。”
不過,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廣州大數據與公共傳播重點基地副主任周如南認為,共享紙巾通過互聯網和掃碼技術,打破了線上線下的隔閡,以紙巾或者紙巾機作為載體,實現自動傳播。“項目方設置二維碼跳轉后,就是一種廣告強行植入的方式,紙巾是一個誘餌,我們稱之為流量導入。以前的導入更多是信息,比如看到一個信息,然后誘導你去分享、點擊,只不過現在誘導的模式變成了紙巾和掃碼。”
周如南稱,“紙巾機擺放到合適的位置后,會有部分粉絲沉淀下來。但消費者有分層的現象,比如在普通社區中,大媽可能會掃碼,但是這些人是不是商家所期待的精準客戶?商家投放廣告時,要思考自己產品的定位以及吸引到的消費者是否會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