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對共享單車的討論常常集中于經濟或治理領域。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正視共享單車帶來的城市共享空間效應,冷靜思考共享單車與城市文明建設的互動關系,進而積極規范和引導共享單車的良性發展,或許能找到下一步發展的新路徑。
明確并創造共享空間
共享單車的推行有利于城市共享空間的生產,也有益于網絡化時代城市空間的使用與建構。
共享單車明確了部分空間的公共性質。尤其是,居民點乃至一些老商業中心區域主要依靠公共交通與其他區域連接,區域內的交通則主要依靠行走。共享單車的大量出現并通過劃定停車線的方式,不僅緩解了這些區域內的交通不便,更明確了相關地方的共享性質,將這些空間真正變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共享單車的推行創造了新的共享空間。以地鐵站入口為例,原本多數地鐵站入口沒有正規的自行車停放點。即便有停放點,大多作為一種未規劃的自然形成區域。但是,相當數量的共享單車出現,使多數車點得以規劃或者拓展了原有規模,成為跟地鐵相配套的空間形式。從整體上看,慢行系統的構建,實質上在城市范圍內開拓了共享空間,并推動了城市空間的一體化。
共享單車推動了城市化與網絡化的融合。共享單車的推行得益于互聯網,又進一步推動了網絡空間與城市實體空間的關聯。尤其是隨著電子圍欄的推廣以及對單車的網絡定位和監控,使網絡空間被內在地建構入城市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共享空間不同于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泛指各類為公眾開放的地方,多為政府城市規劃的結果,也不乏人跡罕至的郊區公園。相比之下,共享空間更為強調空間的可用性,且較公共空間更多地依賴于網絡。在當下城市空間相對匱乏的狀況下,如何使更多的公共空間為公眾所共享,減少一些公共空間的廢棄狀況,無疑是一項重要任務。
推動城市文明整體提升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生活模式,共享單車更為有機地實現了城市空間與城市文明的建構。
共享單車的確給城市文明帶來了新變化。那些人口聚集的區域,以前充斥著各類非法經營的“小黑車”,現在則排列著五彩斑斕、齊整有序的共享單車。更多的便利性,讓綠色出行成為城市時尚。此前擠滿私人交通工具的樓道,也清靜了不少。通過培育共享空間,共享單車創造了推進城市文明的基礎條件。
當然,共享單車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盲目無序競爭等。針對類似的過度擴張,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城市已經不再允許新的共享單車投放。對共享單車有序發展的規制,本身就是城市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共享單車的使用,也考驗著市民的文明素養。從共享單車被上私鎖、偷盜、隨意停放以及針對共享單車的各種破壞行為,不同程度折射出了文明素養和法治意識的薄弱。但也應該看到,這些不規范的行為在慢慢減少。如果把共享單車視為對市民文明素養的倒逼,那有理由相信,通過規范和引導,共享單車會有益于市民文明素養的整體提升。
共享單車的實踐表明,城市文明建設是城市秩序與市民文明素養互動的結果。在共享單車的使用過程中,民眾能夠將自身看作城市生活和變革的主體,而不是外在于這一過程。通過文明使用共享單車,市民建立起城市認同,并在一種維護家園的意義上主動約束自身、監督他人。
總之,共享單車在方便市民生活、賦予城市新生活樣態的同時,也推動著城市社會在個體意識、商業文明和制度建設等領域的整體提升。或許共享單車模式像個“熊孩子”,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有理由期待,通過推進共享單車模式,我們的城市能夠在互聯網時代建構更加亮麗、有序的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