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正式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并發布了針對部分CR-V車型的召回計劃。這意味著爭論近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東風本田CRV機油事件暫告一段落。
雖然提出的解決方案和最終的召回效果尚需進一步的評估,但用業內專家的話說:“東風本田總算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畢竟從整個機油事件來看,東風本田表現的并不如人意。特別是作為知名車企,對汽車召回的認識和應對顯得不夠積極和專業。
東風本田CR-V召回事件回顧
自2017年12月起,中國市場開始爆出機油增多的案例,一些地方甚至出現過激的集體維權行為。
1月20日,東風本田首次回應此事,并以媒體溝通會的形式,安撫消費者;緊接又著在2月2日,發布了延保的聲明。這種公關式應對而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解決方案的方式沒有收到明顯效果。
2月9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首度對外發聲,表示已經針對東風本田思威(CR-V)部分車輛機油增多問題展開缺陷調查。這不僅僅意味著國家主管部門的重視,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當主管部門啟動缺陷調查并認定缺陷存在時,將責令企業強制召回。這對企業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家車企經歷過被動召回(即強制召回)。
無從考證是否受此調查影響,僅過三天,也就是2月12日,在中國農歷新年即將來臨之際,東風本田又以媒體交流會的形式,對外界發布了召回計劃和解決方案。出乎意料的是,此次召回計劃并沒有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很難想象,一家聲名赫赫的車企竟然會犯如此的低級錯誤,或者說對召回流程如此不熟悉。
事實證明此次交流會也像個鬧劇,召回承諾最終也在外界的喧囂中不了了之。3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部門約談了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要求生產企業高度重視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嚴格按照法規要求消除車輛缺陷。
此次約談效果明顯,東風本田開始按章辦事。3月2日,他們對外發聲,表示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暫停銷售相關車型。此后兩個多月,直到5月16日,東風本田正式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發布此次召回計劃。
企業應建立自己的召回制度
分析國內過去眾多的召回案例,會發現東風本田此次召回并非個案,更像是典型的中國式召回:車主維權——輿論跟進——主管部門啟動缺陷調查——約談車企——車企宣布召回。即在召回過程中,汽車出現問題,往往是由車主最先發現,而車企卻又不肯及時跟進;當問題積累爆發,輿論跟進時,企業已經比較被動了;再到主管部門啟動缺陷調查,那就有點千夫所指、后悔莫及的意思了。
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數量屢創新高,比如2015年召回汽車558.6萬輛,2016年召回1133.5萬輛,2017年召回2004.8萬輛,每年增幅均超過50%,年度召回數量已遠超德國、英國、日本等汽車市場發達國家,召回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位。然而尷尬的是,受主管部門缺陷調查影響的召回比例同樣高居不下,其中僅2017年就接近70%。這意味著車企主動發現問題,發布召回的愿望并不強烈。
而這背后的原因則主要還是因為企業會擔心召回事件對品牌、汽車銷量產生不良影響。實際上,隨著這幾年我國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和相關召回法規的深入普及,國民對汽車召回的認知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
曾有汽車媒體發布針對某品牌汽車召回的調查,最終結果顯示,超過70%的消費者認為“汽車出問題在所難免,能主動召回值得肯定”。可見,消費者是對召回趨于理性的態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企業召回的主體責任意識正在明顯加強,從原來認為召回是件丟臉的事,轉變到認為召回是維護企業形象和加強質量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則認為,“召回也是廠商對市場及消費者負責任的表現,是行業的一種進步,被召回的車輛未必質量就差,沒有被召回的車輛未必質量就好,只是故障隱患沒有被發現。被召回的車輛將隱患消除后,安全性更高。”
可見,不論是百姓還是專家,對召回的態度都是積極的。相反,企業更應該意識到召回的重要性,擔起應有的責任,建立有效的召回制度。對外,當市場上可能出現的群發性事件及時應對,確認問題時主動召回;對內,針對產品潛在的缺陷進行有效預判,不斷的提高產品質量,形成良性循環。正如原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所說:“缺陷產品的召回促進了企業質量持續的改進,它產生了一種倒逼機制,讓汽車企業能夠不斷的發現缺陷,然后提高產品安全的標準促進設計、制造、改進,提高質量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