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如何以“穩增長”促進高質量發展
2022-04-29 12591次
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下稱“意見”),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王麗媛博士等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專家們指出,《意見》提出了5方面20條措施,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包括有序引導網絡直播等規范發展、穩步提高勞動者工資性收入水平、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支持繳存人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租賃住房、穩定增加汽車等大宗消費,各地區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等。這是進一步穩增長的發力措施,因為持續消費走低,所以目前政策導向上持續做消費激勵。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與202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3%。今年以來,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新冠疫情在國內多地散發的壓力下,中國一季度4.8%增速來之不易。但與5.5%的全年目標增速相比,一季度GDP增速放緩,加上未來一段時期內外部的不確定性,社會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面臨一些挑戰。目前看來,在消費措施上持續鼓勵已經呈現了政策的積極性,從宏觀經濟體系看,目前核心所在就是穩增長,先要保證基本增速。
從發展視角看待短期經濟運行情況
高質量發展強調質量,強調發展,意味著從單一的增長目標轉變為多維度的發展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勾畫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九個方面,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主要目標,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維目標任務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還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錨定中長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所以在新發展階段,對短期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評價與展望的視角也需做出相應調整,與新階段的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保持一致。
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其次,需要平抑經濟波動,防止大規模失業和超級通貨膨脹;第三,要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第四,要縮小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推進共同富裕;最后,還需兼顧國際國內協調發展,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上述“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度內涵為新階段評價短期經濟運行、制定宏觀調控策略提供一個更加符合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目標的、更加全面的框架。
以高質量發展視角衡量中國2022年第一季度的經濟社會運行情況,4.8%增長速度的背后是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從就業和物價水平來看,盡管受疫情沖擊影響,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但一季度總體的就業率保持穩定,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5%,25-59歲的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4.9%,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在俄烏沖突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的情況下,國內居民消費價格保持溫和上漲,CPI同比上漲1.1%,生產領域價格漲幅高位回落。通貨膨脹控制在合理區間。
從污染治理和二氧化碳減排來看,綠色低碳產品較快增長,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持續提高,能源效率持續提升。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140.8%和24.3%,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2.3%。
從地區差距和收入分配來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公共服務投資進一步增長。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5.1%,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高于城鎮居民的增長速度(4.2%),城鄉居民收入比上年同期縮小了0.04。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7780萬人,同比增加2.2%。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月均收入4436元,同比增長5.9%。公共服務等社會領域投資增長16.2%,其中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3.8%、17.2%。
從對外開放來看,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外匯儲備保持穩定,外資利用快速增長。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94151億元,同比增長10.7%,外匯儲備穩定在3.2萬億美元左右。按美元計算,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1.7%。
以“穩增長”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現“穩增長”通常采取宏觀調控策略,使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工具,對消費、投資、進出口進行需求側管理,以應對短期經濟波動,提高經濟總量。在高質量發展視角下,宏觀調控策略在進行短期逆周期調節的同時,也需要相應地調整政策施行的方向和重點內容,以兼顧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多重目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等其他宏觀政策體系協同配合,統籌推進短期穩定運行和長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消費和投資是宏觀調控的兩大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順應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變化,宏觀調控策略逐步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轉向保民生、促消費的方向。“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進一步為擴大消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促消費政策提供了政策空間。一方面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已超過1萬美元,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另一方面,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居民擺脫絕對貧困,收入水平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在投資方面,以投資驅動的高速增長階段過后,交通、通信、住房、工業產能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接近飽和,原有的促投資策略和投資方向面臨邊際收益遞減的問題。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來,雙碳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為優化宏觀調控的投資結構提供了新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空間。
以“促消費”推進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是“促消費,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按照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加大對低收入居民消費支持的力度,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和培育社會消費。鄉村振興通過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就業支持政策、完善兜底救助類社會保障制度和轉移支付體系、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等舉措,可以削弱經濟波動對低收入群體造成的短期負面沖擊,穩定農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預期,促進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升。將資源從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家庭轉移到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家庭,短期有利于促進消費提振總需求,從長期來看也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以“促投資”推進協調發展和綠色轉型。一方面將 “促投資”向鄉村振興領域傾斜,支持“老少邊窮”等欠發達地區產業基礎設施提升,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衛生、養老、嬰幼兒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既能在短期內提振總需求,也有利于長期城鄉融合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促投資向綠色低碳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方向轉變,對接“雙碳”戰略、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國家重大戰略規劃,支持能源系統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支持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升級,實現“一魚兩吃”,短期促進內需擴大和結構調整,中長期提升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效果。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