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偽劣為何“屢禁不止”?誠信缺失深層的根源何在?
2023-03-23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假冒偽劣、誠信缺失、消費侵權行為的背后深層次原因是文化、品質及國民性(劣根性)。
設立和紀念3·15最終是為了消滅忘卻3·15!——自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把每年的3月15日定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至今整整四十年(我國消費者協會1987年加入國際消費者聯盟)。“四十年來家國”——既有當初人們對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歷的幸福回憶與感慨,又有如今人們對3·15四十年經歷的焦慮期盼與無奈。
回望“四十年來家國”,當初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設立3·15消費者權益日時規定的“消費者享有獲得安全保障、獲得產品正確資料、自由決定選擇以及要求賠償和要求保障有益的健康環境等權利。”如今廣大的消費者仍在期盼。盡管我國從政府到相關社會組織機構不斷從立法執法、制度建設、信息披露曝光等方面加大了規范市場競爭、打擊假冒偽劣的社會共治的力度,但是假冒偽劣、惡意欺詐、虛假宣傳等誠信缺失及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屢禁不止,廣大消費者意難平,恨難消。每臨3·15,執法者忙碌,消費者憤怒。
“屢禁不止”根源何在?我曾于一年3·15在北京大學的一次以《消費維權,和諧共處》為主題的講座演講后回答一個學生當場提問時說過:我認為,我們既應看到假冒偽劣、誠信缺失行為的誘因有“理性經濟人”的本性本能,有法治不顯、道德不彰、措施不力的缺陷,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行為的背后支撐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文化、人的品質,是一個時代階段呈現出來的國民性——更確切地說是“國民劣根性”。而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認識自己”——認識我們行為深層的“國民性”。只有認識到這種深層次的“人性文化”根源因素并進而基于此來“頂層設計”,改造提升,來實施“德法相濟”“法德互補”,重典打假,來建立社會共治制度體系。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標本兼治,必有成效。
為了探究假冒偽劣、誠信缺失、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為背后的深層根源,進而真正“認識自己”,有的放矢,我把我多年前的《品質中國》——一篇嘗試尋找反思并揭示我國質量、消費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品質之間深層聯系(也解析了假冒偽劣、誠信缺失行為的國民性根源)的文章奉獻給大家分享。其目的是“揭出病痛,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
我記得在《覺醒年代》中,民國怪才、北大教授辜鴻銘說過: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里的辮子是無形的。
尼采說過:“每個人離他自己最遙遠。”蘇格拉底也認為:人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所以他取自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哲學原則的宣言:“認識你自己”!
我在前兩天推出我多年前3·15前夕接受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專訪的導語中說過:紀念3·15是為了忘卻3·15。但愿3·15不再是消費者悲喜交加,驚愕、憤怒、痛苦并期盼的日子而只是365天中一個平常的溫暖的春日——晴朗碧空或微風細雨。但要達到這一步,路還很長,遠未成功,我們仍需努力!借用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的標題,3·15是“為了忘卻的記念”!而要真正做到“忘卻”3·15,首先必須“認識你自己”!
2023年3月19日

掃碼投訴